末代君王崇祯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影视剧里面,基本都是以一副具有悲剧色彩的末路英雄形象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

的确,崇祯对国家大事的勤勉程度和自己生活上的简朴程度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几百位皇帝中都属于非常罕见的。

而且在那些勤勉国事、生活简朴的皇帝中,大部分都属于开国第一二代皇帝,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基业自然自己心疼,崇祯这位末代皇帝能如此勤勉和简朴真的非常难能可贵。

史官对崇祯也高度评价:“在位十七载,勤政理事,鸡鸣即起,深夜入寝,焦劳成疾。节俭自律,不近女色,不好宴乐。”

堪称封建君王的模范。

与崇祯相比,他爷爷的爷爷嘉靖的名声那就差到家了。

在嘉靖期间,培养出来严嵩这个大奸臣,成天只会修道修仙,二十余年不早朝,朝堂一片乌烟瘴气,北有异族叩边,南有倭寇作乱,这末世气象比七八十年后的明末都浓厚。

但是为什么崇祯就成为“亡国之君”,而嘉靖却是“中兴之主”呢?

但是只是因为嘉靖时期明朝气运未衰竭?

其实这从两人的用人政策可以看出差别来。

崇祯用人简直惨不忍睹,杀魏忠贤让朝廷势力失衡,东林党一家做大;杀袁崇焕仅仅只是莫须有的卖国通敌之罪;逼死另一位帅才孙传庭;想和清朝和议,仅仅因为无意中泄露就杀害陈新甲,逼着洪承畴去经略辽东而使得其投降清朝......,这样的事对于崇祯来说数不胜数。

大家知道,在官场有种奇怪的现象:活干的多错的多,干的少错的少,不干活永远不会出错,而且不干活的人还有大把时间去给领导打小报告,所以官场的老油条们最喜欢“无为而治”,那就是什么也不做,混官场才能长久。

崇祯时期的用人政策比上述的现象更加残酷,因为崇祯的急功近利,他留给别人干事的余地非常小,甚至说没有,这导致他杀的那些大臣官员很多都是敢于做事善于做事的人。

比如袁崇焕,他放出豪言“五年平辽”,虽然最终没有平定辽东,但是他的确将岌岌可危的辽东治理的不错,至少清朝无力突破山海关。

比如孙传庭,他几乎完全扑灭了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被他打的只剩下18骑才突围逃走,然而由于因为崇祯的催促,最后战死,而崇祯却还在怀疑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任何荣誉。

洪承畴也因为崇祯的催促而仓促应战,最终投降清朝。

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崇祯完全不懂如何干实事,不懂得所谓成事七分靠人三分靠天,不懂得事情发展不一定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转移,而崇祯对一切不符合自己意图的做法只有一个——要不杀死主事人,要不逼死主事人。

这样产生的最恶劣后果就是真正干实事的人寒心了。

真正干事的人再也不敢冒头干事了,最后要不变成了和其他资深油条一样的老油条,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不只能选择在官场上主动边缘化。

最终,整个朝堂只剩下了一群碌碌无为的酒囊饭袋之辈,再也无人干敢真正的替明朝办事,替崇祯解忧了。

反观嘉靖的用人政策可以用《大明王朝1566》里面一段话进行概括:“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圣人出黄河清,可是黄河的水什么时候清过?长江的水灌溉了两岸数省的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两岸数省的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

在嘉靖面前,无所谓贤臣,无所谓奸臣,只有能臣,能干活能做事,你就是贤臣,你就是能臣。

嘉靖这个格局气度远非崇祯所能比拟。

所以崇祯“众正盈朝”也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而嘉靖二十年不早朝,依然是中兴之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