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日,贵州法院33个人民法庭获批为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环境保护法庭。贵州法院依托贵州自然地理与产业布局情况,在多元化、立体式、全方位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将全省的绿水青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等全部纳入司法管辖之下,把全省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生态系统纳入人民法庭司法保护范畴,实现生态环境全要素一体化保护。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支持贵州省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重大部署的意见》, 贵州法院顺势而为,借势发力,创新推动贵州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全面升级。为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共同见证贵州生态环保司法的新飞跃,9月1日,6家媒体、10位记者与贵州高院一起深入一线,探寻最真实的贵州环境司法保护升级版。

9月1日一早,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贵州日报、法制生活报的10位记者从贵阳出发,来到本次活动的第一站——遵义

在遵义大家参观了遵义中院最新落成的遵义市法治教育政治生活馆。

随后,在茅台特殊环境保护法庭旁听了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

会议结束后,大家来到著名的美酒河,实地感受这条孕育了数十种优质酱香白酒的魅力河流。

9月2日早上7点,整个茅台镇还没有完全醒来,但记者们已经在赶往湄潭的路上。因为就在当天上午10点,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即将开庭。记者们将在法庭直观感受司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威慑力。

庭审结束后,记者们与湄潭法院相关领导和法官进行了交流。

11:40车前往湄潭县生态修复示范基地,一路鸟语花香、绿意盎然。

记者感言

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 汪军

走进革命老区贵州遵义采访,眼见耳闻,无不是“红土地”上的“绿产业”。红军长征在这里成就伟大历史转折,酱香白酒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这背后,有法院人长期以来的悉心守护。贵州各级法院在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上走在全国前列,而遵义各级法院在这方面是贵州的标杆。遵义中院携手毕节中院、泸州中院、昭通中院协作保护赤水河,这样的跨区域联动令人称赞。

法制生活报记者范良丽

此次记者行活动来到了素有“贵州茶业第一县”之称的遵义市湄潭县。湄潭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湄江穿城而过,茶香绵延千里。在位于湄潭县黄家坝街道牛场村的100余亩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我们看到一株株“补植复绿”的树苗正茁壮成长,原来荒芜的山坡充满生机,再过几年,这些山头也会绿树成荫。这得益于当地法院在恢复性司法理念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在湄潭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绿涛延绵、茶海扬波,我们置身其中,就仿佛置身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湄潭盛产好茶,可以说是茶产业支撑起了湄潭县的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而这些年当地法院在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上的努力,正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这片好山好水,保护这缕茶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