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文景二帝的勵精圖治,以及西漢前期七十年的財富積累,等到漢武帝繼位時西漢國庫充盈,也算是位鉅款磅身的皇帝。

漢武帝又是個事業心強的人,面對匈奴的日漸壯大,屢次進犯,寢食難安啊!

畢竟河套地區的安危,直接關係到關中地區,所以漢武帝將祖宗們積累下的財產,一大部分都用去打匈奴了。

誰知這一打,就是一輩子。

打仗燒錢,國庫很快被掏空,漢武帝一日不逼退匈奴,又屬實難安。

於是開始踏上了自己發家致富的道路。

要說漢武帝的致富之路,絕對少不了他的貼心“小棉襖”:桑弘羊(聽名字就是個喜歡薅羊毛的人)。

桑弘羊可了不得,商人家庭出身,卻能13歲入宮,成爲漢武帝的陪讀。

可能這就是皇室看中的“可造之材”吧。

桑弘羊從小和漢武帝一起長大,如今老大有難,小弟豈有不幫之理?

桑弘羊立馬化身“管家小能手”,幫着漢武帝想出了一籃子致富計劃。

要說漢武帝利潤最豐厚的生意,還數:鹽鐵。

鐵和鹽不用我多說,妥妥的賣方市場。

所以那些掌握鹽鐵行業的富商大賈,日子有多滋潤可想而知。

早先對於這些富商,即使收不上多少稅,官府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現在打仗急需要錢,不能再放任不管,於是進行了鹽鐵官營的改革。

將煮鹽、冶煉收歸皇室,所得收入補充賦稅;並有官府招募鹽戶,統一發給他們煮鹽器具和生活費用。鐵礦開採、冶煉、鑄造也均由官府控制。

與此同時嚴查私自經營鹽鐵的商鋪,並設立專門管理鐵器買賣的官員。

這招釜底抽薪式的改革,自然迎來了商人與部分官員的不滿,於是西漢第一酷吏——張湯,登場了。

凡是漢武帝想整治的人,張湯都能在法律條款中,找到他的罪名將他繩之以法,這一點讓漢武帝對他極爲喜愛和信任。

最終在張湯的“保駕護航”和桑弘羊的“出謀劃策”下,漢武帝的鹽鐵官營計劃才得以順利進行。

僅僅第一年就獲利頗豐。

鹽鐵官營第二年,有了軍餉的漢武帝斬殺匈奴近10萬人,也是豐功偉績一樁。

匈奴雖然逃了,漢武帝和其他鄰居的關係也不是很融洽,再加上他爲人大方,只要好好幹活,好好打仗的都有賞錢,自然花銷不小。

除此之外,漢武帝還把長城修了修,黃河也修了修,開發西域,疏通友好關係他也大手一揮散金無數,所以這錢是真不禁花。

於是漢武帝就想了個簡單粗暴的方法——造錢。

說到錢幣的鑄造,西漢就有些尷尬了,別人都是將鑄幣權掌握在皇室手中,西漢皇室卻多次放棄,這其中的原因我們這次就不加討論了。

反正大家造出來的錢,都是真幣,都能進行交易。

但是由於西漢對於錢幣的管制不足,大家造出來的錢參差不齊,所以導致大家進行買賣交易時,十分不順暢,很影響全民幸福值。

於是漢武帝熱心的出錢出力,爲全國打造統一的貨幣。

但大家又不傻,有錢不造缺心眼?於是盜鑄錢的風氣盛行。

結果就導致漢武帝每次改革後發行的貨幣,被“心靈手巧”的民間匠人破解,打造出以假亂真的效果。

漢武帝爲此焦頭爛額,而這一切都被“貼心小棉襖”桑弘羊看在眼裏,他私下給漢武帝提議,收回全民鑄幣權,並且廢棄以前的所有貨幣,由上林三官統一負責收集原料和製造、審查錢幣。

有了新的鑄幣工藝和防僞技術,製造假幣的成本變高,漢武帝真正掌控了鑄幣權。

想用錢打仗?造就是了!

但是!

錢多了會通貨膨脹呀,所以桑弘羊又出招了。

他讓漢武帝將目光轉到商人身上,於是大規模的重農抑商行動開始了。

士農工商真不是隨便說說,古代的商人地位還是挺慘的。

當然對於商人地位的打壓,也有他們自身“作死”的原因。

漢武帝先是請各路富紳開了個大party,簡單闡述了一下手頭緊的問題。

誰知道各個喫的膀大腰圓的富紳們,統統假裝自己囊中羞澀。

漢武帝不高興了,畢竟之前各種減稅才讓這些早在秦朝便被打壓的商人再次富起來,現在錢包鼓了覺悟卻低了不少。

於是聽從桑弘羊的提議——加稅。

針對不同的富有程度,還貼心設置了不同的加稅政策。

這就是算緡。

面對漢武帝加稅的政策,商人也不全是乖寶寶,開始偷偷藏錢,錢少了自然稅少了。

於是桑弘羊又向漢武帝提議,鼓勵大家互相告發,因告發獲取的錢財,可以分給告發者一半。

於是大家熱情高漲,紛紛互相告發,給漢武帝掙到了不少的錢。

這就是告緡。

這還沒完,擁有自己的商業帝國纔是最好的致富途徑。

每年各地都會進貢給漢武帝特產,原本只是給皇帝解悶,領略各地不同風土人情的小玩意,桑弘羊卻在它們身上發現了商機。

漢武帝在各地設置官員統一收購當地特產,再由官府運到價格高的地方售賣,賺取差價。

這就是均輸。

這還不夠!

桑弘羊還命人將便宜的東西大力購買囤起來,等到市場物資匱乏價格上漲後,再大批量賣出去,物資多了自然又會降價。

以此來穩定物價。

這就是平準。

原本以爲桑弘羊只是在商人身上薅薅羊毛,誰知道他老人家一狠心,直接把商人變成了漢武帝的ATM機。

雖然看起來,漢武帝的這一系列操作很是不錯,卻終究難平衆異,晚年的漢武帝,一改當年雷厲風行的態度,頒發了“輪臺罪己詔”,也算是放下了自己的執念,是非功過,由後人評說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