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孫其峯先生就 是當代中國書畫界的一位傑出的書畫大家。孫其峯,原名奇峯,別署琪峯,號雙槐樓主、 求是樓主等,1920 年出生于山東招遠。早年 師承其舅父、著名畫家王友石。1944 年考入 國立北平藝專國畫科後,先後師從徐悲鴻、 黃賓虹、胡佩衡、吳鏡汀、汪慎生、羅復戡、 壽石工、金禹民等,全面研習山水、花鳥、 書法篆刻等,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基礎。

他長 于山水繪畫,從宋人入手,而尤致力於元四 家及明清傳統士大夫文人繪畫,並形成自己 的藝術風格,抒寫懷抱,蕭散淡泊,格高而 韻雅。晚年更奔放恣肆,風格簡遠樸厚,獨 樹一幟。中年之後,多致力於花鳥繪畫,既 能吸收中國曆代花鳥繪畫之基本筆法墨法, 更能融入西方繪畫技法,而以純正的中國畫 小寫意技法表現,並將自己深厚的書法功底 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其 鳥獸蟲魚無不造型精準,而用筆或簡淡瀟灑,或老辣古拙,生氣活潑,格調高雅,達到了 極高的藝術境界。孫其峯先生對中國傳統書 法藝術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從幼年時期起 就努力研習中國曆代名家碑帖,尤其喜愛商 周金文、漢代隸書與草書藝術,努力融會貫通, 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他的篆書深得 商周金文意蘊,用筆自如,點畫堅韌婉轉, 歷歷分明,古拙生動,堪稱一流。其隸書在 漢人隸書的基礎上融入篆書筆意,又吸收清 代鹹、同以來金石書法之所長,生澀老辣, 氣象雄闊,傲視當代書壇,爲海內隸書大家。 其草書繼承前人之長,復融入繪畫筆意,書 法與畫法相互交融,既能獨立成章,又能與 其繪畫相爲表裏,不可分割,遂使其草書藝 術別開生面,而爲一般書家所不能及。

20 世紀 50—70 年代的中國畫教育,強調以西畫的 觀念和方法改造中國畫,重視對景寫生,輕視甚至排斥臨摹 古近經典作品;重視造型能力的培養,輕視中國畫基本技能 特別是筆墨語言的修煉 ;重視人物畫,輕視山水與花鳥畫, 對中國畫傳統批判多而研究繼承少。其峯先生主持天津美院 教學期間,一方面接受主流思想,重視寫生、體驗生活與造 型訓練,一方面儘可能維護傳統,適當強調臨摹教學和師徒 傳承,強調學習傳統畫論與筆墨語言。這一努力,使天津美 院中國畫教學在人物、山水和花鳥三方面得到了比較平衡的 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主流教育的不足,形成了自己相對 獨特的教學傳統。

孫其峯先生堅信中國畫是一門具有深厚文化傳統的 藝術,要學好中國畫,必須把技巧技能的學習與傳統文化的 學習結合起來,他自己就好讀書,勤于思考與寫作,還兼事 篆刻、書法。他也教導學生和青年教師要博學多能,廣泛涉獵, 學好畫史畫論,成爲一個有全面文化素養的人,而不要只做 一個只有技藝的畫匠。

孫其峯走到哪,都手不離寫 生本。甚至有時正在喫飯,他靈 光一閃,便立即放下碗筷,掏出 寫生本,勾畫草圖,身邊的小紙 片、煙盒紙、報紙工、包裝紙, 都是他的速寫紙。 這個習慣來自當年的北平藝 專。那一次,孫其峯見到徐悲鴻, 徐悲鴻問他:“帶速寫本了嗎?” 孫其峯迴答說攜帶不方便。這位 北平藝專校長當即教他如何在衣 服上縫製口袋放速寫本。 結果,孫其峯給忘記了。月 餘,他在校園又見到徐悲鴻,徐 悲鴻問他:“口袋縫製了,速寫 本是否好帶好用?”孫其峯迴憶 當時的情景:“那真是羞愧難當, 無地自容。” 從那以後,孫其峯就保持了 寫生本不離身的習慣,逢人便稱,這是徐先生教我的祕訣。 如今,已是期頤之年的孫其 峯,住在天津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仍是“不知足”。他雖然大多數 時間躺在病牀上,但手裏時常拿 着書畫類雜誌、刊物,若有所思 時,則伸出手指,在空中勾勾畫 畫,並告訴其他人,這種練習,是我成功的祕訣。2020年6月4日,孫其峯以2019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2,125萬元人民幣名列《2020胡潤中國藝術榜》第31位。

孫其峯對學生來家 拜訪提的兩點要求,一是不能帶 東西,二是必須帶習作。孫其峯 獎勵學生方法也很特別:但凡有 學生作品入選全國性書畫展,他 就會送這位學生一幅自己的書法 或繪畫作品,以茲鼓勵。孫其峯曾以隸書題元好問詩 句,這正是他爲人爲學爲藝的真 實寫照—— 百年人物存公論 四海虛名只汗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