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一個人努力一生的動力是需求的滿足,這是人類的一種本能。——馬斯洛

人的一生到底要追求什麼?可能一萬個人就有一萬個答案,有些人追求名利,在他們看來這就是成功,自己也很快樂。有些人生活的平淡,這是他的人生。有些時候人真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嗎?

清華博士的人生選擇削髮爲僧,12年前,家人下跪也阻止不了出家的清華博士,後來如何?28歲的河南小夥張明光,在博士畢業後,選擇了出家。

張明光地地道道的農村人,1980年出生在河南虞城。人家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張明光自己確實很爭氣,小時候他很聽話,學習成績也很好。一直是他們村裏很出名,都認爲這個孩子以後有出息。

而張明光的父母因爲有了這個孩子,自己幹活供孩子讀書也有幹勁。後來張明光如果考上了清華大學,這一下讓他們家在村裏乃至縣城都出名。

農村的孩子不像有錢人家庭,可能小孩以後唯一的出路就是考上一個好大學,將來纔有出息。而張明光做到了。他的父母很高興。

博士畢業執意出家

張明光在大學的生活自己也很賣力學習,他自己也知道這樣的機會來之不易,自己的父母在老家做工作供張明光的四年學費錢,後來張明光通過的通過的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博士。

2007年,博士生張明光畢業了,這個承載着一家人的希望,終於出來了。2007年的博士生相對於現在其實很搶手,你考公務員或者是去一家大公司上班都可以。

而自己的父母也認爲他們終於熬出頭了,到時候他們倆個也可以想想清福了。

但是在2008年的時候,張明光的一個選擇無疑是讓這個家來一個“晴天霹靂”。那就是張明光要出家。這個承載着一家人的希望感覺就突然破滅了。

張明光對自己的父母說:“我要追求更高的東西,而現在的生活太無聊,太乏味,自己得不到昇華”。

但是這些人一般的農村人,沒有上過學的父母怎麼可能聽懂。在他們看來自己的兒子出家那就是不孝,沒有爲這個家考慮,畢竟家庭不是有錢人的家庭。

古人云,“一子出家,九族昇天。”如果這個家的孩子有人出家,“可以能度脫父母及宗親脫離六道輪迴,離苦得樂”。這是古人的看法,但是現在不比以前,能看透這一點卻很少。

張明光的父母自然也不會看懂,當張明光在寺裏時,父母曾來到龍泉寺,甚至下跪求着張明光不要這樣做,但是張明光沒有同意。還是選擇了出家,後被稱爲賢清法師。

出家真的是不孝嗎?

在很多人看來,有的人一旦看破了紅塵就會六親不認,不顧家裏人了,其實在佛教裏面不是這樣理解的。他們雖然出家了,但是也可以回來看望自己的家人,配父母聊天。

其實張明光的父母最後還是看開了,他們沒事的時候也會時常來寺院裏面看望張明光。

對於現在社會來講,很多人的人生軌跡大抵如此:大學畢業、找到工作、找到更合適的工作、尋求安穩、結婚生子、養家餬口。如果放在戰爭年代就不一樣了,抗日時期是人們可能更多的就是想生存下去,有口飯喫,有地種。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寫得非常好,人能有幾個十年,在兼顧家庭的同時自己能夠開心,心甘情願地去做事情,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