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張琦:服務貿易已成爲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新引擎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國線下舉辦的第一場國際經貿活動,其間將舉辦論壇及洽談活動190場,其中包括4場高峯論壇。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相關部門共同主辦本屆服貿會4場高峯論壇中的兩場,分別是“服務貿易開放發展新趨勢高峯論壇”與“跨國公司視角下的服務貿易便利化高峯論壇”。

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中處於什麼地位?中國的服務貿易發展有什麼特點?中國在服務貿易便利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就此記者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張琦。

新京報:在全球貿易中,服務貿易處於一個什麼地位?

張琦:服務貿易是各國融入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途徑,全球服務貿易發展對促進經濟增長和全球價值鏈深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不斷提升。

一是服務貿易成爲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從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看,全球服務貿易增速高於貨物貿易和GDP增速,特別是2012―2018年全球服務貿易年均增長4.19%,高於同期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速(1.1%)。爲此,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已由1970年的9%上升到2019年的24%。未來,隨着製造服務化推進、可貿易服務的進一步拓展,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將進一步提升。根據世貿組織報告,預計2040年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佔比將會提高到50%。

二是服務貿易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服務水平的提升、與製造業融合發展趨勢的增強,推動服務貿易快速發展和全球價值鏈重塑。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報告,貨物貿易中大約1/3的價值歸功於服務業,若加上跨國企業向遍及全球的子公司提供的各項資產也蘊含着軟件、品牌、設計、運營流程等無形資產,傳統貿易統計中服務貿易規模被大大低估。我們以增加值覈算的方法計算,全球服務出口佔全球所有貿易出口的比重接近50%,比總額方法計算的24%佔比高出一倍,服務貿易對全球價值鏈深入發展具有更爲重要的意義。

新京報:近年來,中國的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如何?呈現哪些特點?

張琦: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主動擴大服務業市場開放、多措並舉促服務貿易發展,特別是以“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和“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等先行先試探索服務貿易管理體制改革與開放路徑,我國已成爲服務貿易大國。

首先,我國服務貿易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成爲我國對外貿易增長的新亮點、新引擎。我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從改革開放之初的24.6%上升至2019年53.9%。入世以來,在全球服務貿易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跨境服務數據(BOP口徑),2019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5.41萬億元(7434億美元),已連續五年保持服務貿易全球第二,分別爲第二大進口國和第五大出口國。

第二,以商業存在模式提供的服務貿易發展迅猛。按世貿組織的 FATS 統計口徑,以商業存在模式提供的服務貿易約佔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55%,與全球跨境投資60%以上投向服務業的趨勢相一致。據商務部統計,我國商業存在模式服務貿易快速增長,2018年中國商業存在模式服務貿易爲15萬億元人民幣,是當年服務進出口的2.9倍,佔全口徑服務貿易規模的74.4%;增長17.6%,高於服務整體進出口增速6.1個百分點。

第三,區域合作助力服務貿易發展。例如,2018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貿易總額達1217億美元,佔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的15.4%。

新京報: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有服務貿易有何特點?

張琦:當然,我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競爭力有所提升,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明顯差距,仍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

一是服務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尤其是出口)仍較低,仍低於全球水平約10個百分點。

二是長期保持服務貿易逆差(2019年逆差規模有所縮小),全球市場份額提升仍有空間。

三是細分服務部門競爭力差異明顯,傳統優勢突出,中高端競爭力有待提升。

四是在商業存在模式下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差距較大,在美國等發達市場中的競爭力明顯不足。

新京報:服務貿易在國際經貿領域中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國在服務貿易便利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都有哪些成效?

張琦:近年來,針對服務貿易發展、特別是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要,不斷探索改革,我國通過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和服務業開放試點,圍繞促進貨物、資金、技術、人員、數據等要素流動與全球配置資源,出臺了一系列改革和開放的政策措施,服務貿易便利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一是改革通關監管制度和模式。各地立足產業基礎,在關檢業務融合、機制流程優化、稅收徵管等方面不斷深化改革,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創造適宜的監管環境。比如實施檢驗檢疫改革措施,推動生物醫藥研發外包的實驗用生物材料等特殊物品通關便利;探索入境維修產品檢驗監管模式等。

二是提高跨境支付便利化水平。利用互聯網+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支持跨境電商新業態的發展,推進人民幣在對外貿易中的使用,爲境內從事電子商務業務的服務貿易企業直接辦理跨境人民幣出口收款業務。

三是不斷優化技術進出口備案手續,推動技術流動更加便捷高效。

四是促進人員流動便利化。爲海外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出入境、來華工作許可等服務,在部分口岸實施過境入境一定時間內的免籤政策和較爲寬鬆的商務人員臨時出入境政策。

新京報:商務部日前發佈了《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進一步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試點。這將對服務開放發展起到哪些積極作用?

張琦:今年8月國務院公佈《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決定在全國28 個省市(區域)開展爲期3 年的全面深化試點。本輪試點是在前兩輪基礎上的“全面深化”,將有序推進高水平開放,更加深化全方位創新,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總體方案》重點圍繞推動服務貿易改革、開放、創新,提出三個方面8項試點任務122項具體舉措,將對服務貿易開放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一是將提升服務貿易開放水平。新一輪試點將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一方面圍繞服務領域下放或取消審批權、放寬市場準入;另一方面在運輸、教育、醫療、金融、專業服務等領域重點推出多項舉措,主要是在更多領域允許境外服務提供者通過跨境交付、自然人移動等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二是將大幅提升服務貿易便利化水平。這次全面深化試點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全面探索提升便利化水平,圍繞構建有利於服務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發展商環境,從積極促進貨物、資金、技術、人員等要素跨境流動,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提升便利化水平。

三是加大創新發展力度。順應新形勢下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將在試點平臺上大力推進數字服務、版權服務、醫藥研發、檢驗檢測、在線教育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特別是在數字貿易領域,重點探索數據流動與分類監管等開放創新。

四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將更加便利服務貿易企業。這次全面深化試點,將進一步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將一些審批權限下放至試點地區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相關管理部門,更加方便企業。

值得關注的是,按照商務部服貿司司長的解讀,新一輪試點中的改革開放與創新發展舉措將充分體現“錯位探索、多元發展”的佈局特點,即有些將在全部試點地區推進,有些將在具備條件的部分試點地區先行探索。這將爲各地結合各自優勢條件和產業發展需求進行差異化探索提供新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