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中的县官形象

徐赓陛,字次舟,浙江乌程县(在今浙江湖州)人,附贡出身。同治二年(1873年)起,先后代理广东雷州府遂溪知县、海康知县。光绪四年(1878年),任惠州府陆丰知县。光绪七年(1881年),任广州府南海知县、候补通判。徐赓陛在广东任职八年,尽管升迁较慢,但总的来说仕途还算顺利。

然而,光绪七年(1881年)十二月,忽然有御史弹劾徐赓陛,称其滥用酷刑,草菅人命。主要罪状有:第一、担任雷州府海康知县时,一年任期内,累计杀人数百。每每抓获海盗,无论罪行轻重,一律以五人为一组,捆绑起来扔进大海里喂鱼。第二、担任惠州府陆丰知县时,下乡催粮,因被年过七旬的老人郑承望言语冒犯,竟将其活埋致死。又将沈亚包等二十余人关押致死,滥杀沈八虾等五人。征收粮米时,竟然加倍多收,并暴力追征穷人之前已被免除的税赋。还敲诈生员吴尧等人,得银子三万余两。此外,还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收取赌场保护费,勒索无辜者。第三、担任广州府南海知县时,滥用职权将地保周堃杖毙,又将其子羁押。

如果上述举报属实,那么徐赓陛堪称罪大恶极。因此,朝廷对此事极为重视。光绪八年(1882年)正月初四,军机大臣密令时任两广总督张树声,让其逐一核查上述举报内容。但是,核查徐赓陛之事尚未结束,张树声便调任了直隶总督,核查结果因此迟迟没有上报朝廷。等到湘军名将曾国荃(湘军统帅曾国藩的九弟)接任两广总督后,朝廷再次催办徐赓陛案。光绪九年(1883年)三月,曾国荃根据广东按察使以及雷州、惠州、广州三州知府的核查情况,写了一个《查明知县被参各款疏》的奏折,向朝廷汇报。

《七品芝麻官》泥塑

关于第一项罪状,核查人员查阅了徐赓陛在海康县经手的全部案卷,所有案件都符合法定程序,没有任何瑕疵。说徐赓陛任期内累计杀人数百,纯属无稽之谈。徐赓陛任海康知县时,曾指挥团丁在海上围捕以李亚就为首的海盗。当时海盗负隅顽抗,团丁因此斩杀了十一名海盗。另一起打击海盗行动中,团丁击杀了海盗王亚贵等三人。徐赓陛指挥团丁打击海盗过程中,并无不当之处。说徐赓陛将海盗捆绑起来扔进大海喂鱼,当是以讹传讹。

关于第二项罪状,核查人员查阅了陆丰保存的档案,未发现有活埋郑承望一案的案卷。随后传唤了当日在场的团丁黄得勇,以及当天跟随徐赓陛下乡的衙役邓安。黄得勇起先供称有活埋郑承望之事,后又翻供。邓安则是一问三不知。核查人员于是又传唤了郑承望之子郑妈后。郑妈后说,其父被埋之时,他并未亲眼看到,而是听其母亲所言。所以,活埋郑承望之事,证据链并不完善,还有待进一步查清。

至于沈亚包等二十余人被关押致死、沈八虾等五人被滥杀之事,经调阅案卷,发现徐赓陛任期内,仅有抢劫犯沈亚包、杀人犯林亚合两名案犯在关押期间因病死亡,并无其他人被关押致死。而沈八虾则查无此人。举报徐赓陛加倍征收粮米之事,据查也是无中生有。对于暴力追征穷人之前已被免除的税赋之事,核查人员发现,被追征税赋都是应该征收的,并非被免除的税赋。而敲诈生员吴尧等人三万余两银子、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收取赌场保护费、勒索无辜者等等,全是子虚乌有。

关于第三项罪状,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地保周堃受命缉拿盗贼,因超过规定期限未能缉获,被徐赓陛革职关押。关押时期,周堃患病,被保外就医。后医治无效病故。核查人员询问了医生和担保人,都说周堃系病故,并无虐待情形。而周堃之子被羁押,是由于牵涉另一起失窃案。失主报官指控周堃之子窝藏嫌疑人,徐赓陛于是下令将其拘捕。后因嫌疑人坚决不认案,而原告又无确切证据,只好撤诉,周堃之子随即被释放。显然,举报徐赓陛滥用职权,将地保周堃杖毙,又将其子羁押,完全是捕风捉影。

旧时县衙

从两广总督曾国荃的奏折中可知,御史弹劾徐赓陛的罪状,除了活埋郑承望一事有待查清外,其它指控全部失实。那么,是谁故意诬陷徐赓陛呢?后经调查,御史弹劾徐赓陛,是受了广州某书院山长(校长)的蛊惑。

原来,光绪七年(1881年)四月,徐赓陛刚刚调任南海知县,就有人递状喊冤,称自己因一桩小事被关押了一年多,至今仍未释放。去年正月,他在街上无意中撞广州某书院山长之妻的轿子。因遭轿夫辱骂,他一气之下同轿夫发生了肢体冲突。随后,山长叫来一伙人将他绑送县衙。前任知县为讨好山长,下令将他关进监狱,已经关了一年多。

徐赓陛于是传唤轿夫了解情况。轿夫说,那人不仅打了他,还偷走了他的棉袄,被关押是罪有应得。但徐赓陛通过调查得知,偷棉袄之事纯属捏造。打架一事,双方都有过错。而且,按照大清律例,打人、偷衣不过处以鞭笞之刑,绝不至于长期囚禁。所以,徐赓陛重审此案后,下令释放了被关押者。

可一贯横行霸道的某书院山长不乐意了。山长见新来的七品芝麻官徐赓陛竟然不给他面子,十分恼火,于是炮制种种谎言,并怂恿某御史上奏诬陷徐赓陛。朝廷收到弹劾徐赓陛的奏折后,想必也有点难以置信,才密令两广总督核查此案。一查真相就出来了。

不过,虽然御史所述罪状绝大部分失实,但鉴于活埋郑承望一事仍有待查清,两广总督曾国荃决定将徐赓陛先行革职,听候讯办,并命惠州府继续调查活埋郑承望一事。其实,从团丁黄得勇前后矛盾和衙役邓安假装糊涂的异常表现,就不难看出活埋郑承望应确有其事。黄得勇和邓安事发时都在现场,当然知道真相,但他们又想保护徐赓陛,所以内心十分纠结。不过,活埋郑承望这么大的事情,终究是瞒不住的。徐赓陛的仕途自此终结。

《点石斋画报》的“活埋罪人”新闻漫画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上海《点石斋画报》以“活埋罪人”为题,报道了活埋郑承望的前因后果:广东陆丰乡民郑承望,与其胞弟郑承霖不和。郑承望便唆使其子郑妈后纠集同族人郑牛建等,抢夺郑承霖家的粮食。郑承霖之妻向县衙告状。徐赓陛于是派团丁缉拿案犯。团丁抓获了郑牛建,准备带回县衙。不料郑承望竟纠集一伙人,操持刀棍,中途将郑牛建劫回,并打伤了团丁宋求。当时,徐赓陛正在邻乡催粮,得到消息后带领团丁赶去增援,随后抓捕了郑承望。郑承望被抓后依然顽固不化,不停地叫骂。徐赓陛一怒之下,用刀戳伤了郑承望的咽喉,然后令团丁在路旁掘坑,将郑承望活埋示众。

《点石斋画报》最后评论道:虽然郑承望犯了死罪,但县官必须依法办事,不能擅用私刑,仇杀罪人。遗憾的是,知县徐赓陛过于任性,将暴戾凶狠显露无遗。作为父母官,理应爱护百姓。希望这样的悲剧以后不再重演。显然,《点石斋画报》的评论十分中肯。

不过,徐赓陛被罢官后,许多老百姓却对其赞誉有加,称其活埋郑承望是为民除害,伸张正义。有人还将一些古代清官审案故事移植到了徐赓陛身上。如“审石头”“审箩筐”等故事,至今仍在广东民间广为流传。虽然故事明显带有改编痕迹,但老百姓却津津乐道。

“审石头”故事是这样的:徐赓陛任南海知县时,有个商人带两百块洋钱赶路,因天黑被一石头绊倒,昏了过去,醒来身上的洋钱没了。商人于是到县府报案。由于案子毫无线索,徐赓陛也有点犯难。但很快他就想到了好办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案子。徐赓陛高调升堂,派人将绊倒商人的石头抬来,声称要审石头。人们听说县官要审石头,都跑来看热闹。公堂上,徐赓陛义正言辞指责石头的过错,然后令人杖打石头。围观者不禁哄堂大笑。这时,徐赓陛佯装大怒:“你们竟敢在公堂上喧笑,本官要惩罚你们,是愿意挨打还是接受罚款?”众人害怕挨打,只好乖乖出钱。徐赓陛下令每人罚一块洋钱,刚好凑足两百块。徐赓陛将这二百块洋钱交给商人,商人感激不尽。

由于不断被民间故事美化神化,徐赓陛差不多成了广东版的“包青天”。能获得百姓爱戴,想必仕途折戟的徐赓陛也没什么遗憾了。(文/谢志东)

《县官出巡》雕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