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部分全是圍繞着荊州這塊四戰之地展開,從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到請諸葛亮出山,再到關羽大意失荊州,三國交鋒的精華全部濃縮在其中。

《三國演義》一書中明顯尊劉的傾向性,受此影響的大多數人無不爲蜀漢政權因丟失荊州後無力完成《隆中對》裏面描述的兩路北伐而嗟嘆和惋惜。

可劉備陣營守得住荊州嗎?孫權對荊州全境的虎視眈眈可沒有那麼容易消除。諸葛亮的《隆中對》中給劉備總結最終戰略目標時,是這麼說的: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裏面和東吳孫權相關的有兩點,其一是佔據和東吳接壤的荊州,作爲北伐的一路前進基地,其二是佔據荊州後還要和孫權結好。

但這兩點全是諸葛亮的一廂情願,似乎,孫權統領的東吳就應該待在吳地毫無作爲,任由劉備佔據荊州和兩路北伐?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早在諸葛亮作《隆中對》之前,東吳名將魯肅就已經向孫權獻上過他對東吳未來戰略的看法,也就是著名的《榻上策》,其中就包括了對荊州的態度,裏面是這麼說的:

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榻上策》中所講的竟長江所極是包括了荊州和益州在內的整個南方,並以此爲根基創立新王朝。孫權也是有理想的好青年,對此十分贊成,將魯肅的建議作爲未來的行動指南。

《榻上策》的出現比《隆中對》早八年,因此,《隆中對》中建議劉備佔有的荊州和益州,早就是孫權選中的目標,你想要我也想要,怎麼辦?

這就是《隆中對》的一廂情願之處了,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戰略,其實是人家孫權也早就盯上的蛋糕,忽視孫權就是最重大戰略失誤。

當然,諸侯紛爭,誰能得到荊州,依靠的是謀略和軍事實力,荊州本也不是孫權的地盤,各憑本事而已,但劉備動了孫權的蛋糕後,還要“外結好孫權”,難道不是異想天開?除非蜀漢在北伐曹魏之時,還有足夠的軍事餘力壓住東吳,可能嗎?

所以,在蜀漢的實力不足以面對雙重強敵時,丟掉荊州是必然的,無非是看丟給誰,孫權準備的充分一些而已,在赤壁大戰後,圍繞着荊州的一系列紛爭,全是早就註定的結果。

赤壁大戰後,江東的戰略重心在合肥一線,因此,孫權暫借南郡給劉備,魯肅主張孫劉聯盟,都只是臨時性的舉措,並非放棄了《榻上策》制定的戰略,東吳何嘗不是在等待時機?坐觀“天下有變”

劉備強奪益州,還在和曹操爭奪漢中時,孫權已經在合肥和曹魏有過數次大戰,雖然沒有拿下合肥,但也已經基本穩固了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防線,江東的戰略重心已經轉向了荊州。

並且劉備拿下漢中之前,臨時主張孫劉聯盟的魯肅就去世了,東吳大都督由主戰派呂蒙擔任,這些都是很明顯的變動。根據《三國志》中記載,劉備雖然爲了專心和曹操爭奪漢中,分給了孫權半個荊州:

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可依舊輕視了孫權的野心,當然,劉備和諸葛亮肯定不會知道《榻上策》是什麼玩意,否則絕對會叮囑關羽,防孫權更要甚於曹魏,“北拒曹魏”是應該的,但“東和孫權”那就是個笑話,不讓出全部的荊州,孫權纔不和你講什麼道理。

不說《榻上策》出現後孫權的野心所向,劉備在和孫權平分荊州後佔有的荊州南部依舊是東吳的戰略威脅,後世的南宋不就是因爲襄陽的失守而一敗塗地?

即使孫權暫時無力奪取整個南方,可爲了維護江東腹地的安全,荊州全境也是孫權必須要爭奪的,就像孫權拼命和曹魏爭奪淮河以南地區一樣,北邊是“守江必守淮”,西邊就是“守江東必守荊州”,荊州是孫權和劉備之間解不開的死結。

《隆中對》中諸葛亮描述的北伐戰略並不是一統天下的良方,蜀漢想一統天下,曹魏想一統天下,孫權難道就不想一統天下?《隆中對》之前的《榻上策》讓諸葛亮和劉備的打算全部變成一廂情願和空談。

其實,說到底,還是實力使然,關羽再厲害也無法面對兩個強敵戰而勝之,以呂蒙的態度,即使不借關羽攻打樊城之機偷襲荊州,遲早也會明目張膽的進攻荊州,到時候,關羽在和呂蒙交戰時,又如何防範曹魏?總是要完蛋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