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並立的情況,一般是在新任皇帝的生母和嫡母非同一人時會出現。

母后皇太后是嫡母,是前任皇帝的正宮皇后;聖母皇太后是生母,是前任皇帝的妃子,現任皇帝的親孃。

在封建倫理制度度,母后皇太后的地位永遠高於聖母皇太后。

就拿大家最爲熟悉的慈安和慈禧來說,無論慈禧怎麼囂張怎麼聰明,在慈安面前,慈禧先天都矮一截。

當時宮裏的人私底下稱呼慈安爲東太后,慈禧爲西太后。但是明面上沒人敢這麼說。當時的報紙報道慈禧時,喜歡用“西后”或者“西太后”一詞,都是暗藏貶義的。

因爲當時的社會文化是“東”爲正,“西”爲副。

地位高低立見。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

有些時候人的地位不是拼規則,而是拼實力。

那些依靠規則來維護地位的人,運氣不好碰到戰鬥力十足的競爭對手,最後則是慘不忍睹。

我們說一個明朝的例子。

明朝朱祁鎮的皇后錢皇后沒有兒子,只能冊立周貴妃所生的庶長子朱見深當太子。

周貴妃母憑子貴,把錢皇后打壓得毫無還手之力。

周貴妃首先不讓兒子給錢皇后晉封太后的名分,要自己一個人當太后。但是維護禮教倫理的大臣們羣體而攻之。朱見深見狀,覺得不行,不能纔剛剛繼位就鬧得大家不得安寧,安撫下醋海翻湧的親生老孃,給了嫡母太后尊位。

兩個人成爲太后,周貴妃不甘心,因此最喜歡和錢太后唱反調。朱見深要廢掉原配皇后吳氏,錢太后反對,周貴妃立馬就從反對到支持兒子廢后。

她纔不管所謂的兒媳婦,她要的是和錢太后作對成功的快感。

錢太后死後,周貴妃不同意錢太后合葬於明英宗的陵寢。還好是大臣據理力爭,錢太后才能與丈夫合葬,享受她原本該有的待遇。

基本上可以說,面對周貴妃,錢太后這個母后皇太后毫無招架之力,幸好有一幫可靠的大臣在背後力挺她。

明史上說,后妃挑戰嫡庶,嫡後權威下降,從周貴妃開始。

但是清朝對后妃的管理和制度約束要更強一些。基本上整個清朝,皇后的處境和地位整體比明朝好。母后皇太后可以說是後宮最強大的存在。

即使是慈禧,在慈安在世的時候,面對慈安都是規規矩矩的。至於徹底大權在握,無人約束,是在慈安死後,慈禧纔得到的自由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