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木子

來源:懂懂筆記(ID:dongdong_note)

如今的年輕人都有一個心照不宣的祕密,那便是屏蔽父母、長輩的朋友圈以及家庭羣。

不是年輕人不想和長輩交流,而是家庭羣裏長期佔據着大量土味視頻、雞湯文和洗腦文:

“夫妻相處之道,太精闢了。”講的是三從四德;

“抵制這類食品,爲家人健康轉發。”聊的是地溝油;

“震驚了!老年人、年輕人都應該看”肯定是養生;

“剛剛!不轉的不是中國人……”請自行腦補。

幾乎每一款震驚體都有所謂“專家解釋”、“教授分析”,說得跟真的似的。每逢佳節,無一例外還會出現大量添加了古早特效,令人眼花繚亂的祝福視頻。觀音、佛祖、財神、土地公,諸神出動,讓許多年輕人直呼,“能不能整點兒陽間能看的東西。”

不過,你別以爲這些做號的“編輯們”都墨守成規,如今這些雞湯文、土味視頻和網絡推文,也開始往潮流上靠攏,研究着中老年人喜歡的風格、領域和話題,加入互聯網、科技、生物、醫療等等領域的“熱點新聞”,引領着中老年羣體的三觀,進而“壟斷”他們的信息來源。

有年輕一輩感慨,家中長輩輕信這些推文的內容,基本上解釋不通也勸不住,部分長輩甚至以能瞭解到所謂“第一手資訊”爲豪,還四處傳播和轉發。不僅分享給更多同齡好友,還會強迫子女們仔細閱讀,“這可都是XX三甲醫院、XX研究所的專家說的,你們好好看看!”。

別駁斥、別解釋、別擰着,你一旦說不好就是在惹老人生氣……

那麼,這些投其所好的內容,都是什麼機構、什麼團隊製作的?究竟是何種原因,讓這些內容能夠在長輩圈子當中廣泛傳播?土味內容背後,到底隱藏着什麼樣的利益鏈條?

長輩的喜好,年輕“編輯”最懂

李喬(化名)曾是一家營銷機構的文案寫手,雖然最近金盆洗手了,但是對於面向中老年人的營銷號運作模式十分清楚。

她告訴懂懂筆記,由於年輕人對於營銷號、標題黨都有一定的免疫,想讓年輕人轉發、傳播土味內容相對困難。因此,近幾年許多營銷機構都開始瞄準了中老年用戶,開始有針對性推發土味視頻、營銷推文。

實際上那些在中老年羣體中傳播廣泛,轉發熱烈的視頻和文章,基本都是出自90後、95後的年輕人之手。

“之前公司的內容策劃團隊基本上都是90後、95後,腦子都很活。”李喬表示,營銷機構之所以會選擇中老年人作爲土味內容的傳播載體,一是因爲常規的營銷號漲粉困難,讀者都不好“騙”了;而是中老年羣體因爲接觸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時間不長,漲粉更容易些。

中老年人獲取資訊的渠道有限,以往大都通過電視、收音機獲取信息,有了手機後則是系統自帶的資訊軟件、瀏覽器推薦、社交軟件渠道獲取新聞。他們對於信息源真假的鑑別程度可以說很低,加之觀念固化,容易先入爲主,年輕晚輩如何勸說,也難以扭轉中老年羣體對於這些土味內容的看法。

“公司每天開會,都是探討中老年羣體愛看什麼,喜歡什麼,如何把社會熱點融入他們喜歡看的內容中去。”李喬透露,由於中老年人大都有較強的傳統觀念,因此有關家風道德、夫妻相處,育兒之道、養生保健的內容,基本上都能迅速打動他們。

一篇切中要害的推文,除了能讓中老年羣體迅速認可並在圈子內傳播以外,甚至會轉給晚輩要求“學習”,“這種內容傳播效果蠻好,迫於長輩的權威,晚輩偶爾也會看看。”

但同質化的話題多了,中老年用戶也容易出現內容疲勞。因此,包括她在內的內容策劃團隊,也開始將AI、區塊鏈、數字貨幣、流性疾病、國外政要的相關內容,融入到中老年喜聞樂見的養生保健、道德倫理等內容中,團隊領導甚至要求大家將自己的長輩、父母,首先列爲行爲研究的重點對象,多做調研分析。

“時政熱點也是老年人熱衷的話題,哪怕在標題上提一下,就能引導他們打開閱讀。”李喬表示,中老年人都比較關心國家大事、國際政局,尤其那些極富民族情緒的熱點話題,只要煽情、熱血一些,把時政熱點誇張、編撰後,就能輕鬆造就十萬+。

“加上行銷號經常都會取個權威些的名稱,再煞有介事地加入‘專家’、‘教授’分析,掐頭去尾引用個官方新聞,長輩們都容易相信。”李喬強調,這些內容只求爆棚,而且選擇投放渠道時更是絞盡腦汁,力求命中率。

她所在機構發現,近年來中老年用戶都愛刷短視頻,如某某瀏覽資訊應用、搜索引擎應用推薦的所謂“好看”內容。因此,機構“炮製”的內容基本都會首先上傳到短視頻平臺上,刷量並投放付費推薦。

“有時同事們還會想辦法加入到一些中老年人聚集的養生羣、旅遊羣中,通過羣發方式分享相關視頻和推文。”

除此之外,相比正規的官方新聞和視頻,土味視頻、推文的字體都會特意調大、加醒目顏色,配音要求柔和、語速適中,這些都只爲中老年用戶在瀏覽內容時,能有更良好的體驗,“別小瞧這些細節,這都是老人們喜歡看營銷號的原因。”

隨着長輩們的每一次轉發,機構營銷的基礎逐步形成,土味內容背後的利益鏈條也漸漸浮出水面。

點擊加轉發,機構賺分賬

“開篇一張圖,觀點全靠編,這樣的內容和視頻太多了。”

家住深圳的賀女士,一開始很反感母親每天都往家庭羣裏轉發大量營銷味道濃厚的土味視頻,也曾和母親表達過這裏面含有誇張成分,有的甚至是在造謠。

可是,母親並不聽賀女士的勸說,甚至認爲轉發這些內容是爲晚輩好,是爲了子女們的身心和身體健康着想。家庭羣裏的姨媽姨父、舅舅舅媽們也都是這麼認爲,並用更多的轉發來“支持”她的母親。

“愛人讓我別管,畢竟老媽的出發點是好的,日常也只有這點兒愛好。”由於實在不清楚母親所轉發視頻內容的源頭,害怕遭遇木馬軟件,她決定刨根問題問個究竟。

一聊天才發現,母親大部分轉發的短視頻均源自其退休同事的羣聊,其餘的是來自好友的朋友圈。而母親爲了讓賀女士瞭解她的一片苦心,更向她展示了自己羣友、朋友圈轉發的土味視頻,以及相關的大量點贊。

“可是這些短視頻裏面,大都有微信號或二維碼要求用戶關注。”她告訴懂懂筆記,自己發現母親的訂閱號裏面有數十個類似的營銷號,她也曾問過母親是否掃描添加過視頻中的二維碼(微信號),但母親的回答是“搞不懂什麼是掃描添加”。

賀女士猜測,雖然有部分長輩不懂如何掃描二維碼,但老人手指按動屏幕難免有誤操作,另外也會有擅長使用智能設備的老人,關注了公衆號或是添加了好友,“有的營銷號內容夾了大量私貨,文章裏全都是大大的二維碼圖片。”

而在母親手機的短視頻應用裏,她同樣看到了很多營銷賬號。但母親堅持認爲,這些賬號都會分享有用的生活內容和技巧,讓她能瞭解社會熱點、學習新知識。

“除了幾則煞有其事的時政解說視頻,賬號裏還有大量的廣告。”賀女士焦慮地表示,廣告裏推薦的商品繁多,甚至大多是中老年保健品和衣帽鞋襪。母親也承認,偶爾覺得好奇會而選擇看一看內容中的廣告鏈接。

賀女士和周圍不少同時交流後開始發現,幾乎所有長輩羣裏都塞滿了這些內容。大量誇張、失實的土味視頻(推文),爲的是賺流量,尤其在年輕人不再輕易相信、轉發、瀏覽內容的當下,這些賬號轉而開始獲取中老年用戶的流量紅利,“賺流量無可厚非,但(手段)太缺德了。”

不過,在從事營銷工作的小馬眼裏,“缺德”這樣的詞顯然有些言重了。他告訴懂懂筆記,他和團隊每天都會策劃、製作土味推文,目的就是爲了吸引中老年用戶分享、轉發,通過流量賺取廣告分賬,“只要有流量,有用戶點擊,就會有廣告分賬。”

因此,每則看似土得掉渣卻經過精心策劃的土味推文,都會含有三、四則營銷廣告內容,以圖片形式安插在推文中間。對此小馬堅持認爲,用戶可自由選擇點擊廣告與否,這樣的方式完全稱不上“缺德”。

“有些分析觀點對與不對,用戶可自行判斷嘛,又不是強制認同。”他無奈的表示,由於子女干涉長輩獲取資訊的自由(甚至頻頻替長輩取消關注),導致團隊的公衆號經常被舉報,每則推文的廣告分賬也從以往上千元滑落到了如今的幾百元,“有時被投訴、封號,賬號就廢了,還要重新註冊,幸好我們手裏有上百個號。”

這類營銷機構所發佈的土味視頻、內容,都是力求用戶能被吸引“打開”內容,然後賺取廣告分賬。但這樣的做法如果還算不上缺德,真正缺德的營銷內容會是怎樣的?

保健用品兜售,藏身內容背後

家住廣州的李女士最近有點頭疼。

前不久,她的父親在社區老年活動羣裏添加了一位自稱老醫生的人爲好友。父親還花了八百元,向對方購買了一套號稱純植物配方的三無染髮劑。

當李女士到網上查閱後,發現類似的染髮劑在某拼購平臺只要三十元一瓶,有的產品還標註有出品廠家、行業執行標準,“做子女的不是心疼錢,就怕老人用了三無產品會危害身體健康。”

她發現,這位自稱老醫生的羣友,每天都會在社區的老年活動羣裏發佈大量的土味視頻或推文,大部分內容都與中老年人健康養生有關,羣裏時不時還有社區裏的其它老人,向他諮詢相關保健養生問題。

“我爸今年六十三,白髮嚴重,所以看到對方發了一則關於白髮染黑的短視頻,就覺得有道理,馬上就聯繫了。”而這位老醫生,一開始也只是介紹一些食療方讓李女士的父親改善症狀,發現白髮絲毫沒有改善,這位醫生開始向李女士的父親推薦這款一則迅速黑髮的視頻,“視頻只介紹白髮的成因,倒是沒有推薦產品,但目的就是引起老年人的共鳴,並找這位所謂的醫生去諮詢。”

無獨有偶,在與家裏其他同輩親友溝通後,李女士發現自己的姨媽也花了幾百元向羣友買了一串號稱有磁療功效的佛珠。“爲顧及臉面,表弟遲遲沒有在其他家人的面前拆穿這件事,我們這一聊天才滔滔不絕地向我開始吐槽。”

“一開始,也是因爲姨媽看到羣友發了一則有關於疫情的分析視頻,覺得觀點很尖銳、很在理,所以添加了對方爲好友。”李女士表示,她的姨媽添加這位好友之後,對方就開始推介各種保健用品了。

由於推薦的保健用品“功效”實在誘人,老人忍不住買了這串磁療佛珠。李女士同樣在拼團平臺查詢後發現,款式相同的佛珠售價只要十幾元(包郵),而且用戶反饋都是投訴產品並不具備有任何理療的功效。

“這些人發的視頻和推文只是引子,爲的是讓中老年用戶關注對方,有的是推銷保健品,有的推介醫療、保健機構,有的是賣中老年學習課程。”據相關知情人士透露,由於使用智能手機的中老年用戶漸多,並開始從熱衷圖文到喜歡刷短視頻,目前一些保健品微商、醫療保健機構開始從線下轉到線上,並通過大量炮製的時政視頻、養生推文,贏取中老年用戶的信任。

尤其大量養生、慢病護理的短視頻,讓許多難辨信息真僞的中老年用戶對號入座。有的短視頻,甚至誇張地宣揚久病牀前無孝子、慢病拖累子女的觀點,恐嚇中老年用戶加入購買保健品的大軍。

“其實只要簡單的查證,都能知道這些(土味)短視頻、文章,其實是誇大其詞,胡說八道。但長輩寧肯信他們也不信醫院的醫生,甚至寧願信那些去養生節目裏做廣告的莆田系醫生,也不願意相信三甲醫院的大夫。”李女士無奈地說道。

根據QuestMobile發佈的《銀髮人羣洞察報告》顯示,截止2018年底,銀髮人羣移動互聯網月人均使用時長爲118小時。有86%的老人每天都用微信,另外銀髮族對於新聞資訊、移動視頻類內容的偏好尤爲突出。

這種趨勢也爲大量古早特效的土味內容提供了發展、傳播的基礎,大量誇張失實的視頻和推文,裹挾着噱頭和廣告不斷氾濫。

由於對於信息的選擇及辨別能力差距,晚輩們很難勸說、左右長輩們的看法,而且是越勸越擰。這也導致類似現象難以杜絕,大量營銷機構、微商、保健機構藉此大發“銀髮經濟”的橫財。

【結束語】

這種情況着實難壞了年輕一輩。原本希望老人有個解悶的東西,年輕人給長輩們購了手機、開了WIFI、買了流量、裝了應用。但是一旦接觸了信息洪流,長輩們就開始刷短視頻、轉發推文、霸屏親友羣。

在他們張口熱點、閉口時政、動輒雞湯、談笑養生的同時,很可能是養肥了那些別有用心的營銷機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