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諾蘭闊別三年又帶着新片迴歸了,就在昨天,《信條》在內地正式上映。

我當然是第一時間去看了首映,你還別說,我第一反應是感動得差點哭出來:

別的科幻片都只知道用量子和黑洞,唯獨這片子竟然是用的熵,熱力學竟然有朝一日混出頭來了,真是可喜可賀可歌可泣……

很多人說這個電影太硬核,其實並沒有,而且科幻電影本身也不需要觀衆瞭解概念。

不過,諾蘭塞的這些科學點,其實是相當用心的,我先幫大家簡單梳理一下。

本文有一點點劇透,但真的、絕對不會影響你觀影,而且反而會讓你看的更爽。

這片子的時間是怎麼回事?

估計大家都看過預告片了吧?對裏面的時間機制有個大概的概念了。《信條》的信息量很大,看到中間的時候可能有點反應不過來。

《信條》使用了大量的時間旅行。但是,這個時間旅行和其他科幻題材裏常見的時間旅行不太一樣。普通的旅行,是你瞬間或者超高速跳躍到時間線上另外一個點,一旦跳躍完成,之後的事情就和往常一樣。但《信條》裏特別強調了自己不是普通的時間旅行,而是“時間逆轉”,不存在跳躍,所有人都是全程維持每秒一秒的速度,只不過有些人的方向和別人是反的。

畫成圖,就是這樣:

於是,這就成了電影在拍攝和理解上的最大難點。普通的時間旅行電影,如果不是無限循環,那通常也就跳上四五次,只要在這些跳躍點動一下腦子,就能想明白。《信條》呢,動不動就是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的劇情是反的,每一段反向劇情都看得我緊張得要命,生怕漏看了什麼關鍵點。

還好諾蘭厚道,幾段最關鍵的劇情都正向反向各給你放一遍,加深理解。而那些只出現一遍的段落,等於是留給鐵桿粉絲的彩蛋,三五刷必能更加暢爽。

反向時間有那麼難嗎?另一部著名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裏也用了反向時間的名頭,但其實反的方式截然不同。本傑明巴頓的情況,只是生物學上和常規相反,出生的時候是老人,死的時候是嬰兒。除此之外,他的人生其實沒有什麼異常。現實中確實有一種水母可以實現基本原理類似的發育逆轉,所以製造出本傑明巴頓的場景,還算相對容易。

《信條》就不同了。這裏面的反向,是物理上的真正反向。子彈回到槍口裏面,被打碎的石頭復原,仰面朝天的汽車跳躍兩下翻過身來回到高速公路上飛馳着倒退,這個級別的反向——但與此同時,世界的其他部分還在正向前行。

以我個人來說,光是正反交錯的這個視覺奇觀,也值回票錢了。

不過,諾蘭的片子也不能光看着爽,琢磨琢磨還有真東西。雖說拿科學名詞砸臉什麼的咱早就習慣了,但這些名詞到底是在幹啥的?

熵怎麼就能讓時間倒流了?

熵是一個著名的物理概念,但能真正講明白的人不多。準確說,對熵的不懂分成兩種:一種人是不懂但自以爲懂,另一種人是不懂並知道自己不懂。前者可能會說熵是一個東西的“混亂程度”,後者會說熵是“符合系統宏觀狀態的所有可能微觀狀態總數的函數”。我個人最喜歡的定義是“能量不關着就會到處亂跑四散開來,熵講的就是能量散得有多開”。但都很令人迷惑。

好吧,以上不重要。此刻你只需要知道兩件事情:

1. 如果你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熵會增加。

2. 如果有人以熵的名義賣你東西,千萬別買。

重要的是,物理學裏,熵是僅有的幾個在乎時間方向的概念。諾蘭挑這個點來搞時間遊戲,是真的沒有挑錯。

什麼意思呢?物理學裏絕大部分東西和時間有關,但不在乎時間的方向。一個真空中的球形雞向前勻速直線運動,如果時間倒流,它就只是變成向後勻速直線運動而已。如果你給它錄個視頻,不管正放還是倒放,看起來都是完全自然的,也不違反任何物理定律。

假如所有的物理學都是這樣,那時間的前後就沒有區別。也許在某個那樣的宇宙裏,我們可以一會兒往未來走,一會兒往過去走,隨心所欲,就像我們可以一會兒往南走一會兒往北走一樣。

怎奈我們這個宇宙裏,有那麼幾個物理概念,是在乎時間的方向的,熵就是一個。有一條著名的定律說,如果沒有外來干擾,那麼隨着時間的推移,熵可以增加,也可以不變,但不應該減少。杯子可以自己摔碎,卻不可能自己從碎片聚攏起來。如果你觀看一段杯子摔碎的視頻,可以輕而易舉分辨出它是正放還是倒放。

那你說,如果我們強行造出了一種熵會自動減少的東西,是不是就能逼着它時間倒流了呢?

霍金老人家當年就琢磨過這事兒。他曾經設想,你看我們的宇宙現在是在膨脹吧,那如果膨脹到頭了沒準就會開始收縮。膨脹的時候,熵增加,時間指向未來。那麼收縮的時候,是不是熵就會減少,而時間指向過去呢?生活在收縮宇宙裏的人,是不是會越活越年輕?如果嫌宇宙收縮太遠,那黑洞也能製造出類似的場景,進入黑洞的人在被撕碎之前,是不是也能體驗短暫的時間倒流?

很可惜,那一次他被無情地打了臉。同事和學生證明他算錯了,就算是宇宙開始收縮,就算是黑洞裏面,熵該增加還是增加,時間也不會倒流。好吧,美夢破裂。

但,如果我們就是用未來超科技做出來了自動熵減的東西,會怎樣?

得到的就是諾蘭這個電影了。

電影花絮

局部時間倒流意味着什麼?

時間倒流作爲電影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視覺上喫力不討好。正反交錯要想不出bug,道具組和特效組都會頭疼到炸。可是逆流看不到爆炸看不到火花,沒有子彈時間那樣懸停360度大回轉,去不了遙遠過去和遙遠未來,連最爛大街的時空隧道七彩炫光都沒地方塞。

科幻迷對這些估計會看到嗨,不過對於普羅大衆可能會需要反應一下,不過也不影響整體感受,電影也巧妙設置了許多大場面,能夠極其直觀的感受這種正反交錯的奇觀。

我想諾蘭多半是琢磨了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是用增改設定的方式來加強視覺奇觀。所以,接受逆轉操作的人,就背上了種種奇怪的限制。

道理上,逆熵體和正熵體如果接觸,所有奇怪的事情都會發生在兩者交界處。我沒進行詳細計算,但很可能可以用這個機制做出永動機,或者至少是幾輩子用不完的能量吧。看來未來的科學被軍工複合體壟斷了,淨想着造大殺器卻沒人琢磨清潔能源。

《信條》裏對於進入逆世界的人有個設定:就是氧氣無法進入反向的肺。所以逆流狀態的人要麼帶呼吸面具,要麼呆在專門的呼吸室裏。這成了一個很有效的視覺標記,提醒觀衆主角此刻是正還是逆。

另一個增添的設定是同一個人的正版和盜版……哦對不起,是正版和逆版不能相遇。這個設定也挺有趣的。時間旅行故事經常會告誡說不要回去見過去的自己,有的是怕對自己一見鍾情,但更多的是產生悖論。好在傳統的時間旅行可以跳去遙遠過去或者未來,避開這個問題。

《信條》裏的時間逆轉因爲沒有跳躍,必須是接上的,所以必然會和過去的自己共存在同一時間。對此電影的設定是,可以相見,但絕對不能身體接觸,一碰就正反湮滅boom。所以如果有和過去自己相遇的風險,必須全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

這個設定多半是挪用了正物質和反物質那個概念。反物質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和正物質其他特徵相同,只有電荷相反,一旦相遇就會湮滅變成能量,導致大爆炸。

某些層面上講,這挪用出乎意料地合理,因爲時間旅行還真的和反物質有個謎之聯繫……理論物理上有個定律說,如果你把一個物體從正物質翻成反物質,左手翻成右手,並且過去翻成未來,那物理定律保持不變。

所以電影裏設想的這個時間旅行方式,說不定還真的和反物質有什麼關係。很可惜,我刷的時候沒想到這個點,所以沒有注意到主角逆過去的時候左右手有沒有改變。大家刷完電影,可以在評論區告訴我一下。

最奇怪的一個設定,那就是(輕微劇透)有一場追車戲裏主人公翻車了,漏的油被反派點着了,眼看就要全車燒起來烤死。結果當然是沒有死,但主角卻是在嚴重凍傷的情況下被搶救出來的,因爲他時間是反的,所以冷熱也是反的。

如果真的存在一個用火烤反而會降溫的東西,那全世界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會喜極而泣了,就算不能搞永動機,什麼散熱啊,超導啊,超流啊,玻愛凝聚態啊之類的問題都會變得手到擒來。所以說這個世界不行,拜託大家別倒賣軍火了,給基礎科學投點錢好不好啦?

這個設定雖然奇葩,其實卻是唯一一個堪稱不忘初心的設定。因爲熵這個概念,最初誕生的時候就是關乎熱量的,衡量的是一個系統裏有多少熱是“用不上”的,所以翻譯過來造新字用了火字旁。這多半是某個編劇在說:“放心,雖然我這裏一切科學名詞都爲了劇情服務,但這些名詞本來啥意思我還沒忘乾淨呢。”

甭說別的了,就告訴我這片子能不能看懂吧

《信條》這個片子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確實難懂,比《盜夢空間》更難。但是我的感覺是,它的主線還是非常清晰的,並且關鍵情節都會正反播兩遍,所以“基本看懂”並沒有那麼難。

當然,實際觀影的時候銀幕上同時發生的事情太多,容易感覺想要追逐支線劇情而心慌,或者被細節的奇怪之處吸引而走神。

所以這也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把基本的時間機制講清楚,並且把那些無關主線的設定都給劇透掉。而剩下沒講的,就是真的傳統意義上的主劇情,盯準它就至少不會看完還黑人問號。當然,殘留的問題必然是有的,如果你看完還有二十個小問題不想清楚不罷休,恭喜你,你已經是個合格的科幻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