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說的細菌,狹義上指的是微生物。有益細菌也被稱爲“益生菌”,而幫助這些細菌良好運作的其他細菌稱爲“益生元”。益生菌、益生元不但可以幫助人們保持健康,當它們與植物相遇時,也會發生不可思議的結果:受傷的沉香樹遇上益菌羣,加以數十甚至百年時間,沉香誕生,鳳凰涅槃。

沉香樹是屬於瑞香科沉香屬喬木型植物,當這種樹木遭遇雷電、大風、蟲獸噬咬等自然災害,或本身遭遇病變和腐爛受傷,樹木自己就會分泌樹脂、樹膠修復傷口,然而這些分泌物並不會自然變成沉香。

上世紀80年代,中科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的戚樹源研究員發現,只有創口被“黃綠墨耳真菌”等一些不知名的菌種感染,形成“病竈”纔會結香。這是一場悄無聲息的“生物化學戰爭”:各種菌類大量繁殖並擴散,沉香樹本能地抵抗,結果它們攪成一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終於形成了一種新的物質——苄基丙酮。

隨着時間的推移,苄基丙酮最終會形成倍半萜化合物和色酮類化合物,經分析這兩類化合物至少可以分解出數百種成分,這些油晃晃的物質和木質纖維混合在一起就叫沉香。

這場“戰爭”持續幾十年甚至數百年,才能形成黑褐色、油脂豐富、可沉於水的上等沉香,由此可見沉香的難得。早在宋代,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一書中就曾寫道“沉香一片值萬錢”。當時,品香、鬥茶、侍花和掛畫是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四大雅事”。

沉香樹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主要長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及亞熱帶局部地區,因樹種、亞種、變形等區別,沉香也分爲很多品種,產自越南和周邊區域的叫“密香”,生長於印尼、馬來西亞和文萊的叫“星洲香”,而我國海南、廣東等地的沉香則被稱爲“白木香”和“女兒香”“莞香”。

相傳東莞歷史上曾大量出產沉香,當地姑娘習慣佩掛沉香,因此沉香又被稱爲“女兒香”。由於千百年來的採伐,野生沉香林已成稀缺資源,國際上將6種沉香樹列入“瀕臨滅絕的物種”名單。目前全世界只有越南、印尼、馬來西亞、老撾、柬埔寨和我國海南省存有少量天然沉香樹,其他地區大多數是這十幾年人工種植的沉香樹苗。

鑑定沉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聞香,雖然當今科技發達,但沉香仍然無法人工合成,因此無論色澤、材質如何造假,沉香特有的香氣是無法“製造”的,因此收藏沉香的關鍵,就在於多聞並牢牢記住不同品種的香味。沉香的香氣高雅醇厚,點燃後香氣變幻莫測。自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之後,香料就開始進入漢代宮廷,受到歷代達官貴人的珍愛,然而直到現代植物學、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學科的發展,沉香之謎才逐步被破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