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來,乘用車行業持續走弱,但在政策引導、市場倒逼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乘用車行業新舊動能轉換持續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產銷仍保持了高速增長,上半年累計產銷分別爲61.4萬輛和61.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5%和49.6%。

前幾年新能源汽車基本呈現上半年低、下半年高的銷量特徵,但今年市場走勢或呈現不同特點。新能源汽車前幾年的高速增長主要依賴國家補貼政策帶來的低價優勢。補貼退坡後,新能源汽車銷售成本大幅上漲,產銷各環節很難快速應對這樣的成本變化,不漲價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將很難盈利。

政策補貼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影響很大,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消費者的選擇。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新能源汽車主要是指電動汽車,在今年七月補貼退坡後,新能源汽車銷量出現了首次負增長。

外資車企的入侵對國內車企來說,也將帶來進一步的打擊。以特斯拉爲例,目前的時間表來看,預計Model 3將在11月正式量產,量產後6-12月內可能就會導入特斯拉第二款Model Y的國產化。屆時,對於國內瞄準同一用戶羣的廠商來說,情況可能會非常艱難。電動化是未來汽車發展的方向,後補貼時期的陣痛,行業會最終消化。隨着老款新能源車清庫退出市場,新出的新能源車型性能普遍得到增強,市場短期下滑後仍會逐漸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純電動汽車補貼的大幅退坡,補貼退坡導致新能源汽車綜合補貼後售價提升,消費者購車意願降低。面對這樣的形勢,一些車企選擇讓利消費者,新能源補貼新政實施後減少的那部分補貼由企業承擔,保持相應車型售價與新政實施前相同,重燃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熱情。中國乘用車產業正在經歷調整期,在銷量下滑的大趨勢下,業內都在尋求新的市場增量。乘用車市場從增量競爭轉爲存量博弈後,品牌會加劇分化。紅極一時的互聯網汽車隨着傳統車企入局新能源市場,可能面臨最後的機會。無頭部車企背書的純互聯網車企,或在今年下半年面臨最後的風口。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國內車企的新品牌、已有品牌的陳舊產品和倖存下來的互聯網企業,將對明年的產量市場進一步競爭。中端自主品牌很可能會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跟目前缺少牌照的一些互聯網品牌互相抱團取暖。

後補貼時代已至!隨着雙積分政策的落實、對合資股比限制的取消,新能源市場必然進入“陣痛期”,而以市場爲導向的競爭態勢註定將愈發激烈。無論是自主品牌、合資品牌、造車新勢力,甚至是未來可能進入中國的外資品牌,都將面臨平等的競爭環境,而每一個想要在中國新能源市場立足的品牌都需要考慮的共同問題就是—“如何提升產品競爭力,打造除價格外的核心優勢”,這也將是大浪淘沙下唯一的生存之道。補貼退坡之後,價格及補貼將不再是新能源汽車的競爭優勢,技術改進、消費者駕駛體驗提升等纔是未來競爭的優勢所在。有分析人士稱,脫下補貼的外衣,新能源汽車將迎來真正意義上的實力競速,實現優勝劣汰,這對消費者是好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