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衢州市柯城區溝溪鄉有一個農家作坊,把衢州老字號麪條帶到了線上,通過網絡銷售做到了年入五百萬。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德門龍麪條傳承人——陳家勝,看看他的小康故事。

現場:大家好 歡迎到我們的直播間

吐字清晰,沉穩大方,48歲的陳家勝在家裏開始了直播。說起直播帶貨,陳家勝說自己還是個新手,剛開始面對直播鏡頭時,真有點不知所措。

陳家勝:剛開始其實是沒有鏡頭感的,就不知道眼睛看哪裏的,那個時候就很不自然,臉上都是發僵的,好像發麻一樣的,不知道對着誰講話,我開玩笑說要不把那個鏡頭做成一個人像 ,感覺跟人說話一樣差不多。

陳家勝告訴記者,雖然剛開始直播做起來感覺並不順手,自己也打過退堂鼓,但一想到上世紀七十年代,自己的父母爲了照顧家裏三個孩子,起早貪黑做麪條的辛苦場景,也就覺得沒那難了。

陳家勝母親 謝土蓮:我們很辛苦,家裏他爸爸要到生產隊裏賺公分,我們都是一毛兩毛(一斤),都是那個手工做的,孩子背在背上 ,再用田裏那個電線接到那個變壓器上拉來拉去的,好辛苦的。

陳家勝告訴記者,以前家裏從早到晚最多隻能做一百多斤的手工麪條,而如今通過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一天可以生產麪條上萬斤。但是爲了追求更好的麪條口感,他至今依然保留了半手工、半機械化的生產方式,寧可少生產一些,也要以更好的品質打動客戶。

顧客 徐雪芳:今天是禮盒裝的,帶杭州去送人的,好多年了,我姐他們都特意到這邊來買 很好喫,口感很好。

顧客 何美研:這麪條好喫,(在這裏買了多少年了),十幾年吧。

良好的品質趕上了直播經濟浪潮,這讓陳家勝的麪條立刻脫穎而出,僅去年一年,德門龍的麪條銷售額就突破了五百萬大關,源源不斷的訂單量忙壞了一家人。不少村民也加入了製作隊伍。今年55歲的範金娣就是其中一員。

柯城區溝溪鄉鬥目壠村村民 範金娣:這個也是人家那個電話打來報來的,(然後你們幫他包裝),我們幫他包裝這樣一袋面就是二十塊錢 ,(一天能賺多少錢),一百來塊吧,(在家門口做做也挺好的),是的。

隨着德門龍的麪條在網上日漸走俏,越來越多像範金娣的這樣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陳家勝說,自己也希望能把小作坊繼續做大,帶動更多的村民一起致富。

陳家勝:我思想裏面是想把它做到一個正兒八經的像一個企業一樣,我真的到那個時候, 我是想整個村的人都可以到我這裏來,幫忙一起來發展。

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衢州經視

衢州經視記者: 鄭門營 胡開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