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過殷墟的朋友,想必都會對殷墟墓葬遺址中那些陪葬者的累累骸骨留下深刻印象。商朝的帝王將相們,生前享受窮奢極欲的豪華生活,死後還想到虛無縹緲的“另一個世界”,繼續作威作福,享受使奴喚婢、僕從如雲的生活,於是他們死時,就把很多奴隸一起殺死,埋入墓中,稱爲“人殉”。

商朝滅亡之後,這一野蠻而殘忍的喪葬習俗,並未就此消失,而是綿延不絕延續了許多年。“人殉制度”延續過程中,也曾幾度遭到抵制,也曾一度被人俑取代,但往往時隔不久又會死灰復燃,始終不曾徹底銷聲匿跡。

甚至到了古代最後一個王朝清朝,人殉制度依然出現過,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的葬禮中都曾使用過人殉。但整體而言,在古代歷史發展整個過程中,人殉出現的規模和次數、連續性,整體是呈現遞減趨勢的。

一般認爲,古代規模最大的一次殉葬,發生在秦朝。秦始皇營建了規模龐大史無前例的巨型陵墓,他死之後,秦二世擔心參與修建秦陵的工匠會泄露通往秦陵的通道路徑,於是下令把數萬名工匠全都封閉在秦始皇的地宮中,釀成一起亙古未見的悲劇。

但實際上,關於此事的真僞尚有很多可疑之處。關於此事的記載,目前僅見於《史記》中。但《史記》關於此事的記載,卻明顯存在前後矛盾之處。

《史記》一方面記載把大批工匠關入地宮,另外又記載,秦朝覆滅之前,秦始皇陵仍未完工,仍有數萬工匠民夫在工地,秦二世胡亥把這些人組織成爲一支軍隊,讓他們跟隨秦將章邯前去鎮壓起義軍。明顯前後不符。

加之秦始皇陵目前尚未進行過考古發掘,因此司馬遷所說的地宮中有數萬工匠陪葬之事,確實難以下定論。

秦始皇用數萬人殉葬雖然難以確定,但還有一個皇帝,死後用上萬人陪葬,卻已經被考古發現證實。此人就是西漢第六位皇帝、漢高祖劉邦之孫、漢文帝劉恆之子劉啓,廟號漢景帝。

漢景帝劉啓,是漢朝乃至古代歷史上著名的千古明君,與父親漢文帝聯手開闢“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漢景帝在位期間,勤政愛民,選賢任能,勘定七國之亂,一生成就斐然,大漢朝在他治理下全面走向大國強國之路。

漢景帝在位期間,生活節儉,力戒奢華,從不浪費國家財富大興土木修建樓臺殿閣。漢景帝還大力鼓勵支持農業生產,善待農民,堅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國策,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

漢景帝還多次降低賦稅,下令將田租減掉一半,也就是將十五稅一降到了三十稅一。從此,這一新的田租稅率成爲西漢定製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漢景帝還提倡減低刑罰,謹慎使用嚴刑峻法,強調司法過程中的公平性。

後世衆口一詞認爲漢景帝是千古明君,對他的讚美之詞連篇累牘。《漢書》稱讚他“掃除煩苛,與民休息”,“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曹植稱讚他“景帝明德,繼文之則,肅清王室,克滅七國,省役薄賦,百姓殷昌,風移俗易,齊美成康”,蘇轍稱讚他“漢之賢君,皆曰文、景”。

然而,這樣一個衆口一詞的千古明君,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殉制度的癡迷者。他死後葬於陽陵,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部門在對陽陵墓進行保護性發掘時,發現了大批陪葬坑,即著名的“萬人陪葬坑”。

這些陪葬坑中,墓坑多呈長方形或不規則形狀,墓坑中沒有棺槨和隨葬品,葬制極爲簡陋,總面積約八萬平米,埋葬屍骨多達上萬具。墓中骸骨大都有明顯外傷痕跡,有的身首分離,有的軀幹與下肢分離,疑似生前遭受屠戮而死。

漢景帝是公認的明君,但他的陵墓周圍卻出現涉及人數如此之衆多的人殉,史書對此語焉不詳,真相也許只能有待考古研究的進一步發展纔會揭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