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元豐五首(其五)

王安石

豚柵雞塒②晻靄間,暮林搖落獻南山③。

豐年處處人家好,隨意飄然得往還。

【注】

①神宗元豐初,神宗沒有因王安石辭去相位而廢止新法,王安石退居江寧多時,卻仍關注着朝廷對施行新法的態度,於元豐二年寫下一組《歌元豐》詩。

②塒:牆壁上挖洞做成的雞窩。

③南山:鐘山南面。

1. 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詩歌首句寫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說農家的豬圈和雞窩都漸漸沒入蒼茫的暮色之中。

B. 詩歌前兩句使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寫出了詩人在農村行走時看到的景象。

C. “豐年處處人家好”表達了詩人對元豐初年社會安定、農業豐收的喜悅和讚美之情。

D. “往還”二字結束全詩,“往”指前面所見,“還”指此時的心境,委婉地表達出其對官場束縛人身自由的厭倦。

2. “暮林搖落獻南山”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它和陶淵明的詩句“悠然見南山”在意境上不同,試作簡要分析。

1. D D項,“委婉地表達出其對官場束縛人身自由的厭倦”說法錯誤。“得往還”是說詩人自己來也自由,去也自由。寫出自身卸去了官職重擔,得以飄然來往於富庶的鄉村之間,感到無比的輕鬆與欣慰又依依不捨的心情,並沒有表達出對官場束縛自由的厭倦。

2. 描繪了一幅清秋暮色山林圖:晚暮深秋,木葉凋盡,南山兀立,清晰呈現。②王詩重在客觀描述眼前之景,描繪了寧靜開闊的意境,表達的是愉悅的心情;而陶詩則描繪了靜穆而高遠的意境,表達的是脫離官場羈絆後的閒逸悠然自在之情。

【詳析】

本題考查理解分析古代詩歌內容、比較鑑賞詩歌的能力。分析詩歌內容時,首先是要整體感知全詩,要大致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所寫對象、詩人情感這幾個大方向;其次是要將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內容簡單地整理一下,看看詩人都寫了些什麼,可以做幾個層次的分類;再次是聯繫詩歌的題目和給出的註釋、詩人的生平經歷等具體地分析題目指定的詩句內容。分析時,既要符合“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又要能深入地體驗到詩人此時的思想情感。答題時,一是要答出詩句的內容理解,二是要答出詩句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比較鑑賞詩歌時,首先要通讀全詩,把握大意,尤其要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作手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含註釋);其次是要準確審題,找準異同,要結合題幹中給出的比較角度(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感情)來尋求詩詞的相同點和差異性;最後,是全面作答,點面結合。既要有總體分析,又要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元豐(1078—1085)是宋神宗的年號。王安石於1079年(元豐二年)寫了一組詩,歌頌元豐初年社會安定、農業豐收景象。這是第五首。

此詩首句寫近景,禽畜成羣,傍晚時紛紛迴歸籠圈。“暮林”寫遠景,秋深氣象。三四句寫意,說隨時隨地一走,都可見豐年生活確實“好”了。這使得繫心民瘼的安石不禁身心怡悅,行步飄然。

本題中,“暮林搖落獻南山”一句,寫的是詩人於蒼茫暮色之中放眼遠望,但見山間木葉盡脫,南山顯露出她的真容。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重點抓住季節、時間、落葉、南山來組織答案:描繪了一幅清秋暮色山林圖:晚暮深秋,木葉凋盡,南山兀立,清晰呈現。“暮林搖落獻南山”是客觀描寫眼前的實景,構成寧靜開闊的意境;結合本詩註釋和末句“隨意飄然得往還”,可見,表現的是詩人輕鬆愉悅的心情。“悠然見南山”,是寫詩人在自己的庭院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廬山)相會。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所以,陶詩描繪了靜穆而高遠的意境,表達的是脫離官場羈絆後的閒逸悠然自在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