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隨着戰爭結束,清朝成爲列強追逐的目標。但是,即便這樣,從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裏,中國遭到了無數次的入侵,尤其是晚清時期。但是,爲什麼列強沒有選擇瓜分中國?

1、19世紀的世界

其實,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世界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最早從16世紀左右開始的。

在中國的明朝初年時期,既鄭和下西洋之後的半個世紀,歐洲也發生了大航海運動。大航海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整個世界:美洲大陸,幾乎被歐洲列強所侵佔,而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也相繼來到亞洲進行擴張。以至於到了明朝正德帝在位時期,明朝就已經和英國、葡萄牙甚至荷蘭等國家的海盜,爆發了小規模的衝突。

歐洲人在亞洲乃至全世界殖民的活動,在鴉片戰爭前夕,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點:此時的英國已經佔領了整個印度,在亞洲大陸,沒被列強染指的區域,只剩下了東亞地區。而東亞地區中,清朝算是最爲富有的國家。因此,列強將侵略的目光對準清朝,其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鴉片戰爭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爆發的。並且,雖然說鴉片戰爭的交戰雙方是清朝和英國,但是,英軍的士兵,其實包含了大量的印度人、孟加拉人、克什米爾人甚至南洋羣島的人。而且,英軍的大後方,其實是印度。

並且,從英國那邊的歷史觀念來看,主張和清朝交戰的主體,其實是英國的東印度公司。

2、清朝的特點

當初,英國爲了吞併印度花費了很長時間。並且印度雖然也是一個亞洲的大國,但是印度的情況和中國的情況截然不同。因爲印度並不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這就意味着英國想要吞併印度,可以採取逐個擊破的辦法。但是這個套路對於中國來說是不現實的。因爲中國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因爲中央集權制度,朝廷可以從全國各地調動一切戰爭資源。

可想而知,英國當時的情況,想要吞併中國,也需要耗費很大的成本。因此,英國在鴉片戰爭以後,對華的態度主要以經濟掠奪爲主。

而清朝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有感於內憂外患,進行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後期,清朝有了亞洲第一規模的北洋水師,以及數十萬陸軍。這一實力,讓西方列強紛紛感覺,清朝也躋身列強的陣營。

當然需要說明的是,列強也分三六九。比如大英帝國和歐陸的法蘭西、奧地利帝國,算是一個梯隊,而普魯士和美國,還有沙皇俄國,當時算是第二梯隊,意大利和西班牙、荷蘭,算是第三梯隊。總之,列強也分三六九。

對於英國來說,大清和沙皇俄國的地位地位差不多。不過,這一認識,因爲甲午戰爭而改變。

3、未遂的瓜分清朝運動

甲午戰爭的結局出乎世界各國的意料。甲午戰爭之後,列強紛紛認爲:清朝不過是一隻紙老虎而已。因此在甲午戰爭以後,列強挑起了瓜分清朝的運動:列強在清朝版圖上劃分勢力範圍。所謂勢力範圍,其實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直接統治各自的勢力範圍,將其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而列強在劃分勢力範圍,準備瓜分中國的時候,義和團運動爆發,由此,引起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活動。義和團面對洋人的槍炮,最終一觸即潰。不過,即便是這樣,洋人也意識到了清朝不同於印度。

當時德意志帝國是最爲主張瓜分清朝的。因此,德軍還專門派了部隊去陝西追殺慈禧太后,結果,這支德軍在娘子關遭遇了清軍的拼死抵抗,並且遭到了重創,這便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娘子關大捷。

關於娘子關大捷,清軍消滅的敵軍人數,在當代爭議很大,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因爲這一戰,德國打消了瓜分清朝的想法。其他的列強,也紛紛從清朝手裏敲詐了一筆鉅款,八國聯軍事件,就這樣結束了。

結語:

其實,洋人之所以沒有選擇瓜分清朝,並非洋人善心大發,而是考慮成本問題。

首先,清朝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四億多人口。列強直接統治中國人,少不得和中國人進行摩擦。這意味着列強需要支付巨大的統治成本,這個成本,當時的列強是支付不起的。

其次,清朝雖然腐朽,但是,想要消滅清朝所有的抵抗力量,這筆龐大的軍費,也是列強支付不起的。要知道,荷蘭爲了蕩平南洋的亞奇小國,前後消耗了四十年時間。洋人打算武力霸佔中國全境,只怕八十年時間都辦不到。更何況,中國西部的四川和貴州這些地區的地形,不亞於帝國墳場阿富汗,在西南地區打消耗戰,中方足以拖垮任何列強。

出於成本考慮,於是,列強放棄了瓜分清朝的計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