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部名叫《無名狂》的武俠電影上線,在下有幸第一時間觀看了此片。

老實講,感觸良多。

畢竟在這個武俠沒落的年代,武俠劇早已被仙俠古偶劇取代,武俠電影更是幾近滅絕,突然出現一部打着武俠電影名頭的作品問世,對於武俠迷來說自然是吸引力的。

而事實上此片除了武俠這個標籤外,是貨真價實的小成本小製作,沒有大導演,也沒有一個出名的主演,反正看完全片我都叫不出一個演員的名字,唯一的亮點倒是此片的監製馮小剛。

作爲國內聞名的大導演,馮小剛的號召力還是有的,相信很多人也是衝着他這個名頭才觀看的此片。

雖然馮小剛拍攝的電影類型向來以賀歲喜劇爲主,但這麼多年其實一直在嘗試各種類型,比如《集結號》,比如《芳華》,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唯獨是跟武俠沒什麼緣分。

這倒也不怪他,畢竟成長文化不同,武俠電影向來都是將武俠文化發揚光大的香港電影人的強項,內地導演拍不好武俠片也是正常的。

不過儘管如此,馮小剛愛武俠之心卻還是顯而易見的。

因爲近幾年馮小剛自己的作品並不多,但卻開始積極的當起了監製,除了這次的《無名狂》外,上一次監製則是電視劇《劍王朝》。

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都逃不開武俠的屬性,如果說當一次監製有可能是玩票,那麼兩次就可能帶點想法了,很顯然,馮小剛對武俠是有情懷的。

如果大家看的電影夠多,記性又夠好,一定還記得十多年前馮小剛拍攝的另一部電影《夜宴》。

因爲當時香港電影沒落,大批的香港武俠電影幕後班底湧入內地,這也造就了《英雄》《十面埋伏》等國產武俠電影的問世,而《夜宴》和它們一樣也勉強算是當時出產的國產武俠電影之一。

儘管班底強大,武術指導還是袁和平,但馮小剛拍出的這部帶有武俠屬性的電影依舊和港式正宗的武俠片有着很大的差距。

當年的評價也不高,白白浪費了一大批頂尖演員的精湛演技。

這對於很少失手的馮小剛來說,或許是一件難以忘記的事情吧。

畢竟武俠電影盛行之時,可是妥妥的文化輸出產品,以至於一段時間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就是功夫,說是國粹也不算誇張,但作爲國內頂尖導演卻拍不好武俠片,這多少是一件不甘心的事。

這或許也是如今他甘願給小製作電影和電視劇當監製的主要原因,馮小剛對武俠顯然仍沒有死心。

而這一次的《無名狂》據稱馮小剛一看劇本就相當喜歡,顯然是很認同這部武俠電影的。

可惜的是,那也僅僅是他個人的認同,因爲我看完全片發現:此片根本就不是我們從小耳濡目染的武俠片,相反倒非常像日本早期的劍豪片。

尤其是無名門回憶的劇情,細節場景充滿了日本電影風格,劇情甚至像極了一部我如今叫不上名的日本劍豪動畫。

我們心目中的武俠是這樣的嗎?

不應該是像徐克電影那般人物或豪氣萬丈,或陰險狡詐;江湖兇險,步步殺機;神功在手,天下我有,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一出手便毀天滅地,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而這些,在《無名狂》這部電影裏都沒有。

反之,他給人的感覺就是劇情拖沓,風格陰冷,動作平淡,連個反轉都沒有的劇情還要學日本電影的羅生門,真是毫無驚喜之處,像極了一部披着武俠外皮致敬黑澤明的電影。

雖然黑澤明是日本電影大師,但和我們中國獨有的武俠文化顯然是沾不上一點關係的。

但不得不說的是,黑澤明作爲一代電影大師對國內的成名大導演確實是影響不小,比如張藝謀前幾年拍的《影》就頗有些黑澤明風格。

作爲和張藝謀同一時期的馮小剛自然也是深受影響的,不然他也不會對《無名狂》這樣一部電影充滿信心了。

或許在他眼裏,武俠片就應該是這樣看上去高深莫測,像極了藝術的模樣,而不是像香港電影那般娛樂成分過高,略顯庸俗。

武俠片自然是可以有很多樣式,比如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就很另類,但卻絕不會像那批深受早期日本電影影響的國內大導演心目中的那樣。

最有發言權的肯定是那些從小看着武俠電影長大的觀衆,而這些武俠電影基本出自巔峯時期的香港電影,因此我說港式武俠片纔是正宗武俠電影大家應該不會否認吧。

可惜這個道理,卻很少有國內導演懂,他們經常捨近求遠,爲了追求故作高深,而將武俠電影拍的面目全非,不倫不類。

此片雖不是馮小剛拍攝,但是說到底也一樣,馮小剛終究是不懂武俠!

而《無名狂》也絕不是武俠電影該有的模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