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开元四年六月癸亥(716年6月22日)上午,皓日当空,长安城外,百姓营营,一片祥和气象。太极宫百福殿内,却是一片压抑的气氛,太上皇李旦龙体欠安,已如燃油将近的枯灯,挨不了多长时间了。李旦55岁,在李唐皇族中,这个年龄不小了。他的爷爷李世民活了52岁,父亲李治活了56岁,哥哥李显活了55岁。他们都有遗传的心脑血管疾病,血压高,血脂高,50岁后,发病率高,而且是突发,不是心梗,便是脑梗。

皇帝李隆基和宋王李成器,申王李成义,岐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等人侍立在病榻前,满脸悲戚。李旦的目光从儿子们脸上一一扫过,满心欣慰。李唐王朝到了自己手里,已历五世(不算武周),但是每一世在继承人问题上,都杀的血雨腥风,没一个正常上位的。李渊手里,李世民和建成元吉兄弟相残。李世民手里,李承干和李泰兄弟相残。李治手里,儿子们被武后诛戮殆尽。李显手里,太子李重俊发动玄武门之变被杀。唯独李旦手里,儿子们实现了兄友弟恭的美好画面。

李旦一生没做什么大事,如果给他一个准确评价的话,那就是一个“让”字。

唐高宗龙朔二年六月己未(662年6月22日),李旦出生,是李治第四个儿子,按照正常情况,他从一生下来这辈子命运也就注定了。他是亲王,能够拥有一大堆头衔,但是不能参预国事,每天读读书,练练字,听听歌,看看舞,结交一帮文人雅客,悠哉悠哉度过一生。命运是这么安排的,李旦也是这么规划的,他谦恭好学,草书隶书都写得非常好,尤其在文字训诂方面,造诣极深。

李治最早给他起名李旭轮 ,旭轮意即旭日东升。后来改名李轮,再后来改名李旦,其实一个意思,都是朝日初升。简言之,李治希望他永远都是初升的太阳,发出绚丽的光彩,而不能如日中天,光照万物。

但是人的命运啊,真的是变幻莫测。他的三个哥哥,死的死,废的废,尤其李显,都当皇帝了,还被赶下台。嗣圣元年(684年),母亲武后将毫无准备的李旦扶上皇帝宝座,改年号为“文明”。但是李旦觉得,母亲做事一点都不文明,她专横霸道,嗜杀成性,不择亲疏。对亲生儿女下毒手眼都不眨。凡是挡在她面前的绊脚石,或者她认为是绊脚石,都会被毫不犹豫的一脚踢开。李旦明白,自己唯一能够活下来的办法,就是争取不要成为武后的绊脚石。

所以李旦虽然当了皇帝,却是名副其实的傀儡,他退居深宫,终日读书练字,从不预闻国事。徐敬业和裴炎相继被杀,更加坚定了他当个傀儡的决心。徐敬业打的旗号是让武后还政李旦,裴炎同时上表,提出同样的建议,武后于是认为徐敬业和裴炎是一伙的,两家伙一文一武一内一外,想把武后干翻。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后下诏,表示要还政于李旦。李旦深知其中利害,数次上表,极力推辞,声称自己能力微薄,不能当此重任,请求母后继续临朝称制,帮自己打理国事。武后顺水推舟,一万个不情愿的接受了李旦请求,跟群臣说,我老了,六十多岁人了,不想过分操劳,可我儿子不行啊,非让我帮帮他,我能怎么办呢。

这是李旦第一次“让”。

天授元年(690年),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长,乃至僧尼道士,纷纷上表劝进,请求武后当皇帝。李旦赶紧也上表劝进,并求赐武姓。同年九月,武后正式称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居东宫,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

这是李旦第二次“让”。

李旦虽然让出皇位,但还是太子,是未来的储君,当然也就成了武氏族人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有个名叫王庆之的游民,带了几百人给武则天上书,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亲自接见了他,问道,皇太子是我亲生儿子,你为啥要我废掉他?王庆之说,神不吃异端供奉的香火,人不给别人祖宗上坟烧纸。现在是大周天下,怎么能立个姓李的人当太子呢?

武则天听了很高兴,给他写了张纸条,你拿着这张纸条,啥时候都能来找我,门卫是不会拦你的。王庆之很高兴,没事干就来找武则天,还真把自己当根葱。时间一长,武则天烦了,让副宰相李昭德教训教他,让他明白自己是吃啥长大的。李昭德马上拉出去把王庆之打死了。回去跟武则天说,武旦是你儿子,武承嗣是你侄儿,以后你还指望武旦给你上坟烧纸呢,从来没听说侄儿给姑姑上坟烧纸的。武则天听了,觉得李昭德说的好有道理。

但是说归说,武则天还是想立武氏为后,正月十五祭天,武则天首献,本来应该太子李(武)旦亚献,但是武则天却没让李旦出面,而是让魏王武承嗣亚献,梁王武三思终献。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便是武则天准备抛弃李旦,另立武承嗣。

很快,武则天一个宠婢韦团儿勾引李旦,被李旦严词拒绝,韦团儿恼羞成怒,诬告李旦的刘妃和窦妃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武则天不由分说,把二妃召入皇宫,活活打死,挖坑埋了,谁都不知道埋哪儿了。李旦明知两个妃子失踪,却假装啥事都没发生,照常问候武则天起居,神情自若。没过几天,有人告发韦团儿引诱李旦,武则天就把韦团儿杀了。

其实从常理推测,韦团儿之事匪夷所思。李旦虽为太子,实与囚徒无异,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生怕惹火烧身,韦团儿深得武则天宠信,自是心机深沉八面玲珑之人,她脑袋让驴踢了上赶着勾引李旦?因此她勾引李旦只能是武则天安排的,告发刘窦二妃也是武则天安排的,武则天就是想看看李旦对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想法。如果武则天打死李旦两个媳妇,李旦就对武则天颇有微词,或者表现出怨恨不满之情,说明这个儿子不能留,得杀。但是李旦不仅没有异常情绪,反而更加孝顺,武则天就抓不住李旦把柄,遂迁怒于韦团儿无能,把韦团儿杀死灭口了。

紧接着又有两个人因为没有得到武则天同意私下拜见了李旦,被腰斩于西市。从此李旦彻底与朝臣隔绝。随后就有人诬告李旦谋反,武则天让来俊臣审理此案。来俊臣大家都知道,没有他审不了的案子,前不久狄仁杰就被来俊臣抓进大牢,差点弄死。幸亏狄仁杰机灵,假装认罪,抽空派人向武则天申诉,方才捡了一条命。因此武则天让来俊臣审李旦的案子,就是想把李旦弄死。

来俊臣把李旦身边人抓来一问,一个个忍受不了酷刑,争前恐后纷纷招供,李旦的确想谋反,眼看李旦这条命就要玩完,乐工安金藏跟来俊臣说,太子没有谋反之心,如果你不信,我愿剖心自明。说完拿刀剖开肚腹,五脏六腑流了一地。武则天闻讯,派人把安金藏抬到宫中,让医生用桑皮线缝住肚皮,又上了止血药,安金藏第二天方才醒来。武则天亲自慰问,叹息说,我儿有了冤屈不能亲自跟我说,还得让你一个乐工用这种极端手段告诉我,这是我的错误。于是让来俊臣就此打住,李旦方才捡了一条命。

武承嗣和武三思还不死心,多次跟武则天说,自古以来哪有让异姓人当储君的道理,赶紧从我俩中间挑一个吧,都等好久了。武则天摇摆不定,随后在狄仁杰和一帮朝臣劝说下,还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推波助澜,契丹首领孙万荣在外策应,多方合力,武则天一看二武的确不得民心,人心思唐,方才断了立二武为太子的念头。

此时李旦的处境就很尴尬了。如果二武不能取代李旦为太子,那么李旦便是日后武则天的皇位继承人。可是武则天并不想把皇位传给李旦,如果这个难题不解决,李旦很可能会在某一天好端端暴病身亡,那么二武还是有被立太子的机会。所以狄仁杰等人想了个折中办法,便是立被废的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李显在一开始就被废掉了,十四年时间一直在房州住,没有自己的势力,而且是戴罪之身,召回来对武则天只有感激,没有怨恨。不像李旦辞了皇帝就一直当太子,身份敏感。所以立李显为太子取代李旦,也是武则天能够接受的。

大周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李显被偷偷接回洛阳。九月,李旦向武则天请求,辞去太子之位,让给李显。武则天同意了。

这是李旦第三次“让”。

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之变推翻武则天,当时李旦正掌握着南衙禁军,也在行动中立了大功。李显论功行赏,想立李旦为皇太弟,意思自己死后由李旦即位,不传给儿子。犹如后来赵匡胤立赵光义为皇太弟一样。但是李旦坚决推辞,李显就坡下驴,也就不再坚持。

这是李旦第四次“让”。

李显的太子李重俊在韦后和安乐以及武三思父子的逼迫下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武三思父子,却被韦后安乐反杀。安乐公主和宗楚客等人便向李显告密,李旦才是李重俊的幕后主使。李显遂让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至忠彻查此事,萧至忠哭着跟李显说,想当年相王(指李旦,被李显封为安国相王)身为皇太子,他向则天皇后多次请求,方把太子之位让给陛下,陛下方才有了今天。此事海内皆知,您怎么能怀疑他呢。李显一听,方才作罢。右补阙浚仪吴兢也上疏说,“尺布斗粟之讥(指汉文帝杀死弟弟淮南王),不可不慎;《青蝇》之诗(青蝇就是进献谗言的小人),良可畏也!”

韦后和安乐毒死李显,立李重茂为帝,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玄武门之变,扶李旦上位。由于李隆基有拥立之功,因此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李隆基排行老三,人称三郎,本来没有资格,但是大哥李成器也发挥乃父“好让”风格,坚决不当太子,让给了李隆基。李隆基后来投桃报李,谥李成器为“让皇帝”,意思自己这个皇帝是大哥让给他的。

很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势同水火,姑侄二人各自发展了一帮嫡系,眼看就要来一场火并。此时李旦的处境跟当年李渊极其相似,但是李旦作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避免了重蹈李渊覆辙的悲惨命运。

武德九年六月,彗星在天上多次出现,李建成派人向李渊密报,太白经天,秦王当有天下。李渊于是召李世民入宫,想把李世民当场拿下,李世民急中生智,诬陷李建成淫乱后宫,于第二天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建成元吉,逼李渊退位。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年)七月下旬,同样彗星出现在西方,同样太平公主派人跟李旦说,"彗所以除旧布新,皇太子当为天子。"本来是挑拨离间的一句话,没想到李旦脑回路与众不同,闻言竟然大喜道:"传德避灾,吾志决矣!"于是顺水推舟,要把皇位传给李隆基。这下完全打乱了太平公主部署,他们本希望借李旦之手除掉李隆基,没想到李旦不是李渊。太平公主一下懵逼了,赶紧劝说李旦打消这个念头,陛下春秋正盛(年纪不大),不能这么早让出皇位。

但是李旦说,当年我哥李显在位,天上也出现了彗星,我也劝他赶紧把皇位让给太子,结果他不听,吓得我好几天吃不下饭。现在这事轮到我头上,我怎么能劝别人可行,自己做却不行呢。李隆基听说这事,也以为李旦在试探他,毕竟不合常理啊。赶紧骑马飞奔入宫,跪倒在地,叩头如捣蒜,我当太子已经是非分之想了,您却要把皇位让给我,为什么啊?我愿把太子之位让给大哥。李旦说,你当皇帝,就是为我消灾解忧,你还有啥可怀疑的?李隆基还要推辞,李旦说,你如果真能做个孝子,何必等到我死了以后再继位呢?言下之意,孝子不是装的,孙子才是装的。

八月初一,李隆基当了皇帝,李旦成为太上皇,这是李旦第五“让”。

开元初年(713年)六月三十,太平公主图谋发动兵变,并且想借宫人之手毒死李隆基,形势岌岌可危。七月初三,李隆基先下手为强,杀掉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跑到终南山一个寺院中,三天后出来自首。李旦闻讯大惊,赶紧跑到李隆基面前求情,希望留她一条命。毕竟只有这么一个妹妹,死了就没了。李隆基不为所动,李旦失望而归,太平公主被赐死,儿子们屠戮殆尽。

其实从事后看来,李隆基之所以能够干翻太平公主,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李旦当机立断把皇位让给了他。因为当皇帝和当太子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当了皇帝,名正言顺,许多人都愿意拼上身家性命跟他干,发动兵变就是镇反平乱,号召力和影响力不言而喻。可是如果当太子,发动兵变便是造反作乱,跟着干的人根本没几个。李隆基动手之前也有顾虑,惊动了太上皇咋办。手下说你都是皇帝了,普天之下就数你大,你还怕惊动谁?

开元四年六月癸亥(716年6月22日)中午,浮云遮日,李旦看着满堂儿孙,想到自己一生的忍让和坎坷,悲欣交集,盍然而逝。

纵观李旦一生,其实不过“舍得”二字。这两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孟子说,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有太多东西不能割舍,权力,金钱,爱情,名声,还有各种执念,但是舍不得,便了不得。武大郎不舍潘金莲,招来杀身大祸;林黛玉不舍贾宝玉,最终香消玉殒。有舍才有得,有得便须舍,舍中有得,得中有舍,如何取舍,真的需要大智慧,以及超越诸凡的耐性。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就不禁感慨: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好让”二字,可谓字字泣血。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写给宋神宗怎么做个好皇帝的政治教科书,煌煌三百万言,道理不可谓不多,事例不可谓不精,年代不可谓不长,从春秋一直写到五代,展示了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曾经出现的诸多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发展规律。后世多少人毕全生而学之不尽。当时就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认为可以鉴于往事,资于治道,故名之为《资治通鉴》。这套书整整消耗了司马光十九年的时光,成书不到两年,他便积劳而逝。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老人家曾十七次批注《资治通鉴》,几乎读破,许多书页都用透明胶布粘住,他评价说:“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医生冯唐看了五遍《资治通鉴》,便去某跨国咨询公司干到了合伙人,身家亿万。他说,我从中学时代就开始看,看了几遍,掩卷沉思,就能给书中的帝王出主意,按我说的做都成了,不按我说的做,都“垂泪对宫娥”了。

总而言之,《资治通鉴》就是指导我们如何生活和工作的。现在人都喜欢碎片阅读,快餐阅读,其实这些阅读对人的帮助并不大。快餐没有营养,都是高油高盐,只会把你吃的油腻虚胖。碎片阅读就如干粮零食,吃的再饱,也不能跟正餐比肩。《资治通鉴》就是大餐,我们要反复看,看过几遍,就能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什么职场感悟心灵鸡汤啥的,里面全包了。

《资治通鉴》要看文言对照版。司马光是非常卓越的文学家,用词非常考究,读来简直就是文学盛宴般的享受。如果有的朋友遇到拦路虎,就看看白话文翻译。其实除了极个别生僻字,大部分人都能看懂。

看书要有韧劲,但也要控制在舒适度之内。否则就不是享受,而是煎熬了。每天不用多,就看两页,基本就能看一个历史故事了。看完做点笔记,总结一下这一段到底写了啥,对自己有啥帮助,不用一年,你的为人处世能力就能碾压身边百分之九十的人。

对于一介草根,怎么才能提高自己,脱颖而出,被领导重视,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别的,只有读书,读好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要相信什么读书无用,说这话的不是蠢就是坏,或者他也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没尝到读书的好处。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尤其如果你身边的人都不读书的话,你更要读书。这样你才能再高一个台阶,完成阶层跃升。

与诸君共勉。

都看到这里了,赶紧下单买一套回家看看呗,区区两杯咖啡钱而已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