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氣,氣溫開始下降,清晨的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故稱“白露”。白露節氣被視爲天氣轉涼的標誌,炎夏初過,金秋繼來。

不少人以爲,暑夏已去,涼秋當爽。殊不知,有時還會出現令人生畏的“秋老虎”,其熱燥可不遜於酷夏。若在此夏秋之交不“識時務”,易引起秋燥不適。

一、掌握進補時機

一般認爲,酷暑不宜補,秋來正是補身天。殊不知,在“秋老虎”之時進補,常有害無益,其禍根就在於秋燥。秋季進補宜在秋涼時節。

二、飲食宜“循序漸進”

經過了一個酷暑的煎熬,人們往往期待着在轉涼的秋日好好犒勞自己。且慢!此時切不可大量進食肉類或其他難以消化的補品,以免增加脾胃負擔,使腸胃功能失調。

秋天是大量瓜果成熟上市的季節,老年人對瓜果也應有所選擇地適量品嚐,以防“秋瓜壞肚”。比如:葡萄雖可預防疲勞,有益氣補血、健胃利尿等效用,但因其性溫,過食易致燥;又如香蕉,雖有止咳潤腸作用,但因其性偏寒涼,過食易損脾胃。諺語云:“天時雖熱,不可貪涼瓜果味美,不可多食。”確是保健養生之談。

三、藥食多柔潤

人們宜選用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含滋補營養的藥食,如芝麻、蜂蜜、乳製品、糯米、蔬菜等。建議中老年人在此期間多喫柔潤的粥食,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粥、黑芝麻粥和生地粥等。

有的中老年人患疰夏,即經夏入秋時,有胸悶、納差、四肢無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低熱、嗜睡、汗多、人漸消瘦等表現,在秋季宜服用健脾益氣的

具體方法爲:生曬參10克切成薄片,白蓮20克,鮮瘦肉片30克,加適量水,隔水蒸熟,早、晚服用至好轉爲止。

此外,老年人多有脾胃虛弱,須忌生冷、硬黏的食物,而以溫熱、熟軟爲要,以防“秋泄”。在夏季因多食生冷瓜果導致腸胃虛寒者,可在秋令服適量乾薑、肉桂等藥以“暖裏腹”。

四、積極防秋燥

秋天易燥,初秋多溫燥,深秋多涼燥。肺主秋令,燥最易傷肺,因此燥咳的人會多起來。防治時,除找醫師選藥以治肺燥外,還可酌用食療方,平時還應多喝水。

溫燥咳嗽者主要表現爲鼻燥、咽乾、少痰、頭痛、口渴、發熱、少汗或咳吐血絲痰等,可取大梨1個,川貝粉3克,冰糖9克。先將梨去核,將川貝粉和冰糖納入梨中、紮好,隔水蒸熟。每日2次,每次半梨,連服2~3天。

涼燥咳嗽多爲深秋時節氣候漸冷時感受寒邪而致,表現爲咳稀痰、咽乾脣燥、鼻塞不通、無汗、畏冷、頭痛或低熱等,可選用生梨1個(去核),加冰糖9克,在梨心填入淨麻黃(長約3釐米)8根,隔水蒸熟,日服藥梨半隻,連服3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