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唐代是佛教最爲盛行的朝代之一,當時寺廟林立,俱都佔據山靈水秀之處。禪音鐘聲悅人、又滿眼風光勝景,也就吸引很多詩人前來遊玩投宿,遊玩之餘還會在寺廟牆壁上題詩。

據專家統計,《全唐詩》四萬九千餘首,其中與佛教寺廟寺院相關的就有將近一萬首,而明確說明是題寫在寺院的也有五百餘首。有唐一代幾乎所有詩壇名家都曾有寺院題詩。

著名的有宋之問的《靈隱寺》、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王維的《過香積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杜牧的《題揚州禪智寺》、賈島的《題興化寺》等等都是題寺詩中的精品。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便是兩首題寺詩,這兩首詩並不優秀,但背後卻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且先欣賞這兩首《題惠昭寺木蘭院二首》:

題惠昭寺木蘭院二首

唐·王播其一三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如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其二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黎飯後鐘。三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詩人王播,在奇才輩出的唐代詩壇,只能算是無名之輩。在詩壇比不過,但在政壇卻躋身絕頂了:窮苦出身的王播憑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當到了宰相之職,曾一度獨攬朝政。

這兩首題寺詩便與王播少年時的經歷有關:王播自幼父母雙亡,生活貧苦全靠親族接濟。少年時他寄居在揚州惠昭寺中讀書,準備不久後進京趕考。

寄居寺廟,自然也是喫在寺廟。惠昭寺每逢開飯,都會撞鐘,僧人及寄居、投宿之人聞鐘聲便前去喫飯。

然而這惠昭寺的方丈卻是個吝嗇不通情理的和尚,很討厭王播白喫白喝白住的行爲,卻又不便明着趕走。於是絞盡腦汁想了“好”辦法!

這天王播正在讀書,到了午後感到飢腸轆轆,但開飯的鐘聲一直沒響。好容易等到鐘聲響了,王播趕到食堂,卻見只剩空盤飯桶,飯菜早已被和尚們喫光了。

他找到方丈詢問爲何飯前沒有撞鐘。方丈答道:規矩改了,以前先撞鐘後喫飯,現在先喫飯後撞鐘!

王播聽罷,知道方丈是爲了趕走自己,一氣之下便離開了惠昭寺。幾年間刻苦讀書,一舉考中進士併入朝爲官,後來更是當上了宰相之職。

宦海沉浮間,王播曾有短時間被授揚州刺史,在揚州就順便來到昔年寄居的惠昭寺,寫下了這兩首題寺詩。

這兩首詩所寫的無非是故地重遊,第一首是王播重遊寺院所見之景的感慨。而第二首就很有意思了,是王播重遊當年寄居的僧舍後諷刺和尚的勢力之舉而作。

原來,惠昭寺的方丈早早聽說了三十年前的窮書生將赴任揚州刺史,便把王播當年住的僧舍打掃得乾乾淨淨,還把王播當年題寫在牆上的詩句用精緻的碧紗籠罩起來,以此表示精心保護了王播的墨寶。

王播重遊僧舍,見碧紗籠罩詩,心生無限感慨,就再次題寫了第二首詩。詩中講述的正是三十年前倨後恭的變化:當年前去食堂喫飯卻空空如也,原來和尚們改了規矩,飯後再撞鐘。而我當年題牆的詩句,經歷三十年的灰塵撲面,今天總算被碧紗籠保護起來了!

這首詩很顯然是諷刺方丈和尚的趨炎阿諛。此詩一題寫在牆,可就再也不能隨意抹除了。而唐代寺廟又常接待各種達官貴人、文人騷客、寄宿遊人等等,難眠看到此詩,於是這首詩和它的故事就此傳開,一時間天下僧人莫不無地自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