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八十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曹丕稱帝的消息傳到了成都,又有人傳言漢獻帝已被害;劉備得知後,終日痛哭。當下,他便率領文武百官爲漢獻帝掛孝設祭;並且因爲悲傷過度,一病不起,於是將政務皆託付於諸葛亮。劉備之所以痛苦到這種地步,一是因爲獻帝已死,漢朝已滅,使他失去了精神支柱;二是因爲曹丕雄踞北方,勢力日大,使他覺得光復漢室的希望更加渺茫;三是因爲關羽之死,還未報仇雪恨,讓他始終耿耿於懷。

其實諸葛亮又何嘗不是鬱悶不已呢?只不過諸葛亮更注重於光復漢室大業而已。曹丕篡漢,讓諸葛亮敏銳地認識到:倘若時間一長,曹丕在北方必定會逐漸深入人心,後輩的北方百姓,就會逐漸忘記漢朝,而只知道有曹魏;如此一來,也就意味着日後討伐魏國,興復漢室的理想;就會失去其原有的正義性,甚至會成爲不得北方人心之舉;這樣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興復漢室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那麼應當如何化解這個危機呢?諸葛亮很快就想到了答案:必須要讓劉備成帝!只有這樣,作爲漢室宗親的劉備,才能名正言順地高舉漢朝大旗;讓天下黎明百姓都看到,漢朝沒有亡!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法理和輿論上推翻曹魏的正統性,從而喚回,或者與曹魏爭奪民心!諸葛亮打定了主意之後,便找來太傅許靖、光祿大夫譙周共同商議具體的細節。

三人如此這般商量了一番,決定由譙周假稱天象祥瑞,諸葛亮和許靖共同寫下勸進表章,然後率領大小官員前來拜見劉備。劉備打開表章一看,不由得大驚失色地說道:各位莫非是想陷我於不忠不義嗎?諸葛亮奏道:並非如此,只不過曹丕篡漢自立,主公乃是漢室帝胄,如果不繼承漢室名號的話,只恐後世天下人……唉,將不知有漢矣!

劉備聽到這裏,心裏“咯噔”一下,不覺心中暗自思忖:軍師所言是也!只是一無皇室詔命,二無重臣推舉,我若就這樣自立爲帝的話,和曹丕又有什麼兩樣?難免名不正,言不順;只怕難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啊!軍師和百官雖然是一片好意,可是他們又哪裏懂得,程序正義這四個字的深意呢?想到這裏,劉備不由得臉上變了顏色:我豈能效仿逆賊所爲呢?說罷,他站起身來,拂袖而去。

諸葛亮,許靖和大小官員都是一頭霧水,他們弄不懂劉備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好心勸進,卻弄得如此尷尬,衆人也甚覺沒趣,不多時便散了。諸葛亮和許靖只得再次商議,決定三日後再來勸進。三日後,百官齊聚殿上,許靖首先出班,向劉備跪奏道:如今曹丕篡漢,天下無主;因此我等再請大王承續漢統。大王平生之志,就是要掃平逆賊,興復漢室;當此危急關頭,大王若是不挺身而出,振臂一呼;只恐上對漢室列祖列宗,難言忠義;下對天下黎民百姓,有失衆望啊!

劉備心中苦笑:又來了!他連連搖頭道:不可!我雖是景帝玄孫,可是於國並無功勞,於民亦無恩惠;自立爲帝這樣的僭越之舉,是萬萬做不得的呀。此言一出,諸葛亮心裏也就清楚了:主公是個把臉面和名聲看得比利益更重的人,當年陶謙三讓徐州而不納,劉表託付荊州而不受,皆是如此;可是,眼下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刻,主公啊,主公,您就別再端着了!

可是任憑諸葛亮如何苦勸,劉備就是不肯;諸葛亮見此情形,不由得心中暗自嘆了一口氣:唉,主公啊,您這是在逼着我出此下策呀!當下,他對着許靖和衆官員使了個眼色,一起拜辭了劉備,走出殿外。諸葛亮對衆臣如此這般計議了一番,便各自分頭行事去了。到了第二天,劉備上殿議事的時候,卻有侍從來報:諸葛軍師身染疾病,無法前來。

劉備一驚:軍師昨天還是好好的,今天怎麼就病得起不了身呢?他轉念一想,心中立刻就明白了幾分;可是軍師既然推說染疾,自己也不能無動於衷啊!於是劉備下令起駕,親自前往軍師府探望病情。等他走進諸葛亮的臥室,便看見諸葛亮頭纏白布,緊閉雙眼地躺在臥榻之上;劉備一時之間不辨真假,趕忙快步來到臥榻邊,拉住諸葛亮的手問道:不知軍師身染何疾?病體如何?

諸葛亮輕輕地搖了搖頭道:臣憂心如焚,只恐命不久矣!劉備連忙問道:但不知軍師所憂何事?可是諸葛亮依舊紋絲未動,閉口不答。劉備這下真的慌了神:軍師有話,只管講來;只要軍師身體康健,無論何事我都依了。諸葛亮聽到這裏,這才睜開了眼睛;他望着劉備,感慨地地問道:多謝主公對爲臣的一片深情厚意,主公可曾還記得,當年草廬之中的往事嗎?

一句話打開了劉備塵封的記憶,回想當年,歷歷在目,使他不由得心馳神往,再憶前塵!他連連點頭對諸葛亮說道:當然記得!若無先生大才,未出茅廬三分天下,焉有我今日的基業啊?諸葛亮長嘆一聲:臣自出茅廬,追隨大王至今;承蒙大王恩遇器重,一向對臣言聽計從;歷經千辛萬苦,方纔有了今日的兩川之地呀!可是如今……

劉備連忙接口問道:如今怎麼了?莫非我有什麼地方怠慢軍師之處嗎?諸葛亮搖搖頭道:如今曹丕篡位,漢室覆亡;唯有大王高舉興漢大旗,爲天下尚存一分正氣;川中文武官員,皆爲大王所感;他們一心想要輔佐大王,安漢興劉;這才殫精竭慮,各盡所能。既是爲了匡扶社稷,也是爲了建功立業;有鑑於此,他們才屢次苦勸大王稱帝,另立江山;可是大王您卻再三不從,豈不是冷了衆人之心嗎?

如此一來,要不了多久,他們便要各自離去呀!到了那時,川中無可用之人;倘若吳、魏來襲,臣也是束手無策!更不要說能夠實現臣當初隆中對的夙願了!想到這些,臣怎能不憂心忡忡呢?劉備聽到這裏,也不由得嘆了口氣道:軍師之言甚是,我只恐名不正,言不順,天下民心不服啊……諸葛亮急切地搖頭道:主公多慮啦!放眼四海,漢室宗族之中;還有誰比得上主公更加深孚衆望,更有資格,更有能力挑得起這副興復漢室的千斤重擔呢?主公承續漢室大統,才真正是名正言順,實至名歸呀!

劉備再也沒有反對的理由了,可是他的心裏還是有些猶豫:不如等軍師病好了之後,再提此事也不遲呀。但見諸葛亮哈哈大笑,從臥榻上一躍而起;穿鞋下地,來到屏風前輕輕一敲;屏風後走出文武百官,一起跪倒在劉備面前:大王既然已經答應,便請擇黃道吉日,以行大禮!劉備這才明白過來,他哭笑不得地說道:軍師和百官,你們這是合夥陷我於不義呀!

可是事已至此,劉備也就身不由己了;在諸葛亮的精心安排下,百官的山呼萬歲中;出身貧寒,織蓆販屨的劉備劉玄德,終於坐上了帝位,成爲《三國演義》中屌絲逆襲的經典範例!新登大寶的劉備,改元章武元年;立吳氏爲皇后,長子劉禪爲太子,封次子劉永爲魯王,三子劉理爲梁王;封諸葛亮爲丞相,許靖爲司徒,大小官員各有封賞。詔令一下,文武百官無不喜出望外,歡呼雀躍。

劉備望着眼前一片歡騰的景象,起初心裏也十分高興;可是沒多久,他就驀然想起了關羽,便不由得黯然神傷起來:唉,想我兄弟三人,桃園結義;南征北戰,東擋西殺;時至今日,我已榮登大寶,享盡富貴,功成名就;可是我那二弟,卻再也看不到這些了!一念即此,他不由得熱淚盈眶,繼而咬牙切齒!於是,劉備擺了擺手,示意衆官安靜下來,然後語氣沉重地說道:

朕與關張二弟,桃園結義,誓同生死;不想二弟爲江東孫權所害,朕如今貴爲天子,若不爲二弟報仇雪恨;一來有負桃園之盟,二來也無信義昭彰天下!因此,朕欲盡起傾國之兵,討伐東吳!劉備這番話講完,全場鴉雀無聲,文武百官各自思量,尚未開言;忽聽武將班中,一人高聲叫道:不可!衆人舉目望去,說話的正是虎威將軍,趙雲趙子龍!這正是:苦諫不從假稱疾,憶惜草廬勸稱帝;承續漢統挑重擔,深孚衆望舉大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