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級執法部門以“屬地管理”爲由,把責任“推”給鄉鎮(街道),但鄉鎮(街道)由於沒有執法權而一籌莫展。類似這樣部門和基層之間的權責不對等、職責不明晰,是長期存在的社會治理難題。爲此,山東專門出臺意見,創新基層管理體制,通過明晰縣鄉兩級職責、建立“鄉呼縣應、上下聯動”新機制,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

日照市嵐山區碑廓鎮是省級木材產業園區所在地,穿鎮而過的342省道是木材運輸車輛往返港口和工廠之間的必經之路。每天穿梭而行的大貨車在繁榮當地經濟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噪音污染和交通安全隱患,特別是亂停亂放問題屢禁不止。爲此,鎮上想了好多辦法,但效果都不理想。

今年6月15日,碑廓鎮交通協管員孫增翠在日常巡查時,發現有的大貨車停靠在路兩邊,沿街商戶和行人出行極爲不便。拍照取證後,他向鎮上彙報了此事。“車輛違法亂停問題屬於交警部門管轄,鎮上沒有執法權。我們就立即通過‘鄉呼縣應’平臺將問題反映到了嵐山區辦理中心。”碑廓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雷少波說,嵐山區辦理中心第一時間將問題派發給了嵐山交警大隊,交警大隊隨即安排中隊民警與鎮上聯繫,並一同前往現場處理,違法車輛得到了處理。

鄉有所呼,縣有所應。“以前,鄉鎮是‘權小責大、有責無權’,特別是沒有執法權,碰到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們只能靠勸說做工作,理不直、氣不壯,很頭疼。”雷少波說,有了“鄉呼縣應”平臺,遇到問題,隨時呼叫,縣裏相關職能部門及時響應,問題迎刃而解。據統計,去年以來,日照市各區縣通過“鄉呼縣應”平臺呼叫辦理事項1067件次,辦結1062件次,辦結滿意率達到99%以上,有效減輕了基層負擔。

明確誰爲主、誰配合的主次關係和職責分工,是釐清縣鄉邊界、規範“屬地管理”的基礎和核心。山東聚焦基層反映集中的拆違拆臨、“散亂污”企業整治等7大重點領域和重點工作,梳理縣鄉共同承擔且層級間職責不清的51項具體事項,編制了縣鄉“屬地管理”事項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清單指導目錄,鄉鎮(街道)承擔主體責任的只佔清單總數的4%-6%。日照市委編辦副主任丁天海告訴記者,日照市級74項責任清單中,鄉鎮承擔主體責任的僅有2項,原先需鄉鎮承擔主要責任的大量事項,明確爲鄉鎮履行巡查、上報、協助執法等配合責任。

全省各市結合本地實際,編制公佈了主體責任和配合責任清單994項,作爲縣鄉履職、監管和問責責任界定的重要依據。“我們不怕幹活,就怕幹得越多問題越多,流汗又流淚。”鄉鎮幹部普遍反映,規範“屬地管理”工作讓他們沒了後顧之憂,做到了他們心坎上。

明晰縣鄉職責,工作流程進行再造。山東指導縣(市、區)依託現有綜合執法、綜合治理等機制搭建縣級“響應”平臺,建立“鄉呼縣應、上下聯動”工作機制:鄉鎮(街道)對無法獨立解決的複雜事項或突發事件等,可通過平臺向縣級職能部門“呼叫”;縣(市、區)黨委辦公室、政府辦公室或平臺管理部門通過平臺受理後派發相關部門,並負責督辦;縣級職能部門接到“呼叫”後快速“響應”,及時與鄉鎮(街道)聯動解決問題。去年9月底,全省各縣(市、區)全部建立起“鄉呼縣應、上下聯動”工作機制。

鄉鎮(街道)是服務羣衆的“最後一公里”,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基層。縣直部門工作做得好不好,基層最有發言權。加強派駐機構統籌管理、完善雙向考覈評價、嚴格依單監管問責……在“鄉呼縣應、上下聯動”工作機制實施過程中,通過這一系列措施,賦予了鄉鎮(街道)更多權力,增強了統籌協調功能,讓基層說話有勁、協調有權、調配有物、調度有人。

疫情期間加快復工復產,“鄉呼縣應、上下聯動”工作機制起到積極作用。針對轄區內鋁質家居生產企業高質量生產防疫消毒設備缺少標準問題,鄒平市好生街道辦主動“呼叫”市市場監管局尋求幫助。市市場監管局聯繫省標準化院,組織專家組上門服務、現場會診,利用一天半時間通過視頻連線徵求意見、完成標準審定。正常3個月的申報流程,通過上下聯動、現場辦公、視頻連線專家、視頻標準審定等方式,將標準的起草發佈時間壓縮到3天。

建起“鄉呼縣應、上下聯動”工作機制,社會治理重心下移了,羣衆滿意度升上來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來源:大衆日報

青島財經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