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這四個字,每每提起就能感覺到字裏行間充斥的浪漫與性感氣息。

的確,維多利亞女王在英國也象徵着一個時代,一個自由、浪漫、繁榮的時代。

那時的英國正處於最強的“日不落”時期,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英國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

工業時代的到來,使人們幹勁十足。

維多利亞女王畫像

但同時,白喉、傷寒、瘧疾等流行病肆虐,抗生素尚未問世,今天不足一提的尋常病,常常會要了他們的命。

尤其是新生兒,常會因爲抵抗力低而早早夭折,死亡率居高不下,人們對於死亡毫無招架之力。

報社爲了贏得讀者的眼球,更是刊登各種死亡事件,以及駭人又無比詳細的驗屍報告和插畫。

導致當時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更加明顯,惴惴不安。

於是爲了能夠與死者好好告別,並留下美好的回憶,維多利亞時期的人不惜重金,打造儀式繁瑣而莊重的葬禮,富人的墳墓更是富麗堂皇。

很快,死亡藝術的復興成爲了一種產業,出現許多專門爲去世的人化妝、拍照的工作室。

這一點也非常符合維多利亞時期,什麼東西都能拿出來浪漫一把的風格。

就像19世紀的哥特復興一樣,人們開始流行與去世的人合照,佩戴由逝者頭髮或者肖像的飾品。

今天看來,這是一件非常詭異又荒誕的事情。

但這件事在維多利亞女王的襯托下,就成了當時的潮流。

1861年,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去世,這令她萬分悲痛,陷入長期的抑鬱中。

佩戴哀悼珠寶的維多利亞女王

由於上流社會的婦人,不被允許參加葬禮,最多隻能爲自己摯愛之人的棺材裝點滿鮮花,就算是維多利亞女王也不能例外,所以她留下了丈夫的一小撮頭髮,編織成胸針佩戴。

含有阿爾伯特親王畫像的胸針

在之後的40年裏,維多利亞女王大部分時間都穿着黑裙,佩戴着哀悼珠寶,緬懷亡夫。

作爲英國的女王,她的一舉一動都很容易成爲人們模仿的對象,從此一場悼念風尚席捲而來。

“死亡象徵珠寶”托維多利亞女王的福,在19世紀走向巔峯。

很多有錢人家,都會找畫師爲亡者畫畫像,再和頭髮與珠寶結合起來,佩戴在身上。

但這是一種昂貴的紀念方式,光珠寶和畫師,許多平民就支付不起。

於是人們開始流行與去世的家人合照。

19世紀中期,攝影技術開始流行,人們發明了銀版照相法。

雖然在當時,拍照片也是一種奢侈,但遠沒有請畫師昂貴,所以人們選擇在親人去世後,與其拍合照。

父母去世的嬰兒

有人會疑惑,爲什麼活着的時候不能拍一張全家福?

原因很簡單,沒有閒錢。

死亡和離別,成爲他們“斥巨資”拍一張照片的唯一理由。

這張照片,很可能是這個家庭一輩子唯一的一張照片。

逝者與自己的心愛之物合照

在與亡故親人的照片中,通常可以很簡單辨認出死者,因爲經過長時間曝光,完全靜止的死者,在照片上會更清晰。

照片中的親人還會努力剋制自己的情緒,讓照片看起來更加和諧、融洽,儘量不透露出失去親人的悲傷,讓這張照片,成爲他們永遠的團圓時光。

而那些爲死者拍照的工作室,也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應對方式,儘量給客戶一張完美的照片。

最簡單的要屬拍嬰兒,只需要爲他們穿上漂亮的衣服,搖籃裏裝點好可愛的娃娃或者漂亮的花朵,就會有一張熟睡的嬰兒照片。

最難的要屬站立姿勢,和如何讓他們睜開眼。

爲了滿足家屬的心願,專門發明了一種支架。支架周圍擺上鮮花,或者站上家屬,死者被支架支撐着,拍完人生的最後一張照片。

至於眼睛,有的人會通過化妝,有的人會在照片底片上下功夫,讓洗出來的照片能夠睜開眼。

由於死亡浪漫主義的不斷延續,當時人們對於美的定義也多了幾分病態。

在他們眼中,患肺結核蒼白、盈弱、纖細的女性,最爲美麗,於今日追崇的氣色紅潤有光澤相差甚遠。

就像林黛玉與楊玉環,一個是病嬌,一個飽滿。

當然,十九世紀的死亡藝術,也是完全出於對死者的懷念,是緩解悲傷的一種形式,就像今天的我們也要隆重的爲死者操辦一場儀式,無需過多詬病。

反而,我們更應學會珍惜每一個建在的親人、愛人和朋友,不論時代如何更替,逝去的生命永不會重生。

子欲養而親不待,短短几個字盡是沉重,一個人的離世代表着一份愛的消失,我們失去的,很多都是未來自己最想擁有的。

不妨停下忙碌的腳步,細細回憶那些無法複製的美好。

最後也不需懼怕死亡,因爲死亡並不是離別,他只是去了愛他的人心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