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位滬上著名腫瘤專家,丁罡選擇了一條鮮有人走過的職業發展道路。

作者|宋爽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作爲一位滬上著名腫瘤專家,丁罡選擇了一條鮮有人走過的職業發展道路。

35歲擔任上海三級公立醫院副院長,38歲晉升主任醫師,39歲成爲了上海交大醫學院博士生導師,成爲首屆“上海區域名醫”,市重點專科腫瘤學科帶頭人,市醫學領軍人才,發表了30多篇SCI論文……丁罡在體制內可謂一路順風。然而,在年僅40出頭的2017年,丁罡選擇了離開體制,加盟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出任副院長及腫瘤中心主任。

如今,丁罡已經在體制外執業三年有餘,並多了一個新的身份——玄合腫瘤醫生集團創始人,其團隊所在的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腫瘤科成爲上海衛生服務品牌,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腫瘤醫協體中心,不僅獲得了多地慕名而來的病人認可,還吸引了全國衆多醫院、科室運營管理者、生物醫藥企業及醫療投資者紛紛前來參訪交流。

玄合腫瘤醫生集團創始人丁罡醫生

近日,《看醫界》專訪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腫瘤中心主任、玄合腫瘤醫生集團創始人丁罡醫生,請教學科建設之道。

體制外尋路:組建多學科腫瘤診療團隊

據丁罡介紹,隨着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腫瘤逐漸成爲常見病,惡性腫瘤甚至成爲我國僅次於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但在剛性的市場需求下,目前我國腫瘤疾病防治體系依然比較落後。丁罡告訴《看醫界》,在我國,腫瘤治療通常是根據治療手段,分爲手術科室、放療科室、化療科室等,儘管專業分的很細,但這種按照治療技術建立的腫瘤體系,很難綜合應用到患者身上。

與國外相比,我國腫瘤患者中晚期比較多,在治療手段還不太發達時期,以手術和非手術劃分治療手段是合理的,但隨着腫瘤個性化治療、精準治療技術的出現,傳統的治療模式已經不太適應新的變化,甚至讓很多病人失去了綜合治療的機會。

丁罡表示,大量中後期患者都應該通過綜合治療讓腫瘤慢病化,從而達到腫瘤治療的最佳狀態。

而由於我國人口衆多,醫療資源相對有限,腫瘤這樣的重大疾病常常集中到北上廣大醫院治療,在這種情況下,大醫院精細的分科更是讓大量患者無序或者侷限在某些腫瘤細分科室裏。反觀國際,多學科協作(MDT)已經成爲腫瘤治療的常規手段。但由於我國專科醫生的匱乏和醫療資源發展的不平衡,這個模式在國內很難推行,成爲目前腫瘤專科發展的最大瓶頸。

還在公立醫院時,丁罡就在探索腫瘤多學科協作建設,並且在2010年拿到國家衛生部的腫瘤規範試點醫院上海地區負責人。在體制內將近15年的腫瘤學科建設中,丁罡看到了多學科協作模式的優勢以及患者對它的渴望,但他也清楚意識到,在體制內,很難短時間內改變現有醫療模式的框架。

於是,2017年初,丁罡選擇離開體制加入剛剛成立三年的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開始探索在體制外,按市場需求,學科標準,推廣腫瘤的多學科協作治療模式。丁罡認爲,通過體制外的醫院先行先試,能夠讓市場看到學科發展的趨勢和存在價值,最終得到更多醫院的認可和接受。

他告訴《看醫界》,腫瘤中心的團隊主要由來自上海三甲醫院的專科醫生組成,目前有專科醫生10個,專科護士15個,還有管理團隊人員4個。在多學科的建設思路下,團隊10名醫生的專業各不相同,包括外科醫生、放療科醫生、內科醫生、介入科醫生,重症科醫生、臨牀研究醫生、醫生助理和康復師營養師等等,丁罡介紹,這樣的組合正是參照國際的模式,同時符合患者的就醫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醫生大多30~40歲,正處於個人職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隨着上海在職稱晉升上對社會辦醫的傾斜,這些醫生反而在體制外獲得了更好的發展。丁罡介紹,在他的團隊中,目前已經有3名醫生成功晉升副高,4位醫生拿到市級課題,同時2年發表近10篇論文其中兩篇SCI文章。在這樣既保證個人職業發展,又有收入保障的氛圍下,丁罡的團隊不僅能留住人才,更不斷吸引年輕醫生的加入。

通過對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腫瘤中心三年的學科再建,丁罡看到了患者對國際化腫瘤服務模式的認可。丁罡告訴《看醫界》,今年腫瘤中心的牀位使用率達到85%以上,作爲定價水平較高的服務,業務量的持續增長再一次印證了高品質醫療服務正在成爲醫療發展的大方向。

2018年,丁罡團隊的“現代醫院腫瘤5H服務模式”還獲得上海市衛健委醫療服務品牌,這意味着丁罡打造的腫瘤多學科治療模式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認可。

“我現在做的事情是把體制內的學科建設和模式創新,結合專科管理,變成一個商業模式”,丁罡表示,這個商業模式不僅可以解決老百姓腫瘤治療難題,還能幫助更多私立醫院發展特色專科。更重要的是,隨着這個模式被市場認可,或將推動中國腫瘤患者就醫現狀的改善。

成立醫生集團:助力社會辦醫學科、專科建設

爲了將多學科的腫瘤治療模式推廣出去,丁罡開始探索幫助其他醫療機構進行學科共建。

玄合醫療腫瘤醫生集團

2019年,玄合醫療腫瘤醫生集團成立。“玄合”這個名字也寄託了丁罡的期望,丁罡解釋,“玄合”的意思是玄妙複雜的去整合全球優質醫療資源,然後通過技術管理和服務輸出,讓老百姓遠離腫瘤,健康生活。

在去年底《看醫界》傳媒舉辦的2019上海醫交會上,丁罡關於腫瘤醫生集團賦能醫院專科建設的精彩分享引起與會的衆多社會辦醫院院長關注,紛紛伸出合作的橄欖枝。

丁罡表示,缺乏專科建設本身就是很多社會辦醫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而專科和學科不是簡單引進人才就可以解決的。“學科發展和專家服務是完全兩個概念”,丁罡表示:“引進一個臨牀專家就不容易,但是要建設一個成熟的學科就更不易,至少需要十年。如果醫療機構不建立自己的學科,而是簡單複製體制內醫聯體的概念,那麼專家走了,所有項目都會跟着結束。”

爲此,丁罡提出了“學科共享”的理念:整合上海在腫瘤治療方面的資源、理念和方案,建立“整建制”學科,將學科建設的流程標準化,並帶到社會辦醫機構裏,幫助醫療機構快速發展學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丁罡相信,隨着技術的標準化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共享化,未來共享學科的發展會越來越成熟。

丁罡告訴《看醫界》,未來5年,“玄合”計劃整合200家醫療中心、1萬名腫瘤專科醫護人員,幫助上海乃至長三角的社會辦醫機構有更好的學科拓展,同時也希望通過好的服務與商業保險結合,節約醫療資源,爲中國未來的重大疾病治療探索一種新模式。

建議醫生創業:堅守初心和突破瓶頸一個都不能少

作爲一名從體制內走出來的創業醫生,丁罡也和《看醫界》談了對醫生創業看法。

“說實話,醫生創業大部分都不成功,主要是因爲醫學的專業性依賴太強”,丁罡坦言,大部分醫生更偏向於專業屬性,對企業管理來講是一個瓶頸,“醫生如果想創業,首先要突破自身瓶頸,自我改變,通過不斷學習來轉變自己的角色。”

“同時,創業醫生作爲未來成功的企業家,還是要保持一定的醫療屬性,也就我們常說的不忘初心”,丁罡表示,在風雲變幻的商業環境裏,把握醫療的核心價值才能形成健康的商業模式。“一般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0年左右,醫院的壽命卻能達到100年。雖然大部分醫生創業都會失敗,但如果能夠成功,很可能代代傳承,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丁罡表示,他現在做的事情是在爲年輕醫生“搭臺子”,至於最終效果如何他並不擔心,“總之都是爲了讓老百姓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

丁罡相信,隨着優質醫療服務的不斷提供,老百姓會逐漸接受在早期購買商業保險,商業保險普及後又能反過來推動優質醫療服務的發展,同時緩解政府在醫保方面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商業保險的投入能夠讓中國老百姓意識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促進醫療體系從疾病管理轉變成健康管理,讓中國國民的健康素質上一個臺階,也讓政府和老百姓的醫療支出費用下降。(本文爲《看醫界》發佈,轉載須經授權,並在文章開頭註明作者和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