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雉,这位被司马迁列入帝王规格的本纪中的女性,很多人会劈头盖脸的把她身上的问题数落一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把“情敌”戚夫人制成了人彘,又毒杀了少不更事的赵王刘如意,对于刘氏诸侯们,吕雉也残酷打压,同时不断壮大吕氏的力量。

到吕雉死后,更是爆发了“诸吕之乱”,如果不是老臣谋国的陈平和英勇无畏的周勃,恐怕大汉天下就将易主,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雉为人能断有谋,汉初很多异姓诸侯就是被吕雉所除掉的,这些人既是功臣,同时也是刘氏政权最大的威胁,他们同刘邦之间名义上是君臣关系,实际上是手握重兵的实力派,他们拥兵自重、各自为政,让登上皇帝宝座的刘邦食不甘味、睡不安枕。

于是其中能力最为突出的韩信,先是被从齐王改封为楚王,而后又被从楚王贬为淮阴侯,并且留在了京师,放在了刘邦的身边,名义上作为皇帝身边的高参,实际上是被严密监视起来了,限制他的行动,监视他的言行。这时候的韩信就好比被拔掉獠牙的猛虎,囚禁在牢笼里,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因为离开了兵的“兵仙”,已经和一个凡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吕雉除掉韩信,替刘邦除掉了腹心之患,当然顺道又考核了一次萧何的立场,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雉的家族,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出人出力,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击败落荒而逃,最后到了吕雉的兄长吕泽驻守的下邑后,才开始止住颓势,逐步收拢人马。吕泽和吕释之是靠战功被封侯的,这是实打实的实力,吕氏家族这时也达到了鼎盛,武有吕泽、吕释之兄弟,谋有吕雉独当一面。是时高祖八子:长男肥,孝惠兄也,异母,肥为齐王;余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为赵王,薄夫人子恒为代王,诸姬子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子长为淮南王,子建为燕王。高祖弟交为楚王,兄子濞为吴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刘邦在基本剪除了异姓诸侯后,就离开了人世,他的八个儿子基本控制了天下大势,除了刘盈为帝外,其他七人都成了雄霸一方的诸侯。刘邦把国运交到吕雉的手里,由她辅助孝惠帝刘盈治理天下,就是看重了吕雉刚毅能断的特质,这个老婆发起狠来,连自己都会感到如芒在背,坐立不安。这个时候的天下并不太平,外有匈奴人贪婪窥视,内有宗室诸侯王们蠢蠢欲动,还有一些见风使舵的功臣们居心叵测。

留给吕雉的可以说是个烂摊子,诸侯、功臣们都靠不住,吕雉只能依靠自己的娘家人,这也是吕雉在孝惠帝刘盈去世以后,封诸吕为王的原因,因为她感到势单力孤、孤掌难鸣,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加强自己对于政权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当然本来他准备采取更为激进的做法,就是把萧何为首的丰沛功臣们一网打尽,从而永绝后患,事实证明吕雉是很有远见的。

吕雉除掉了刘如意,这不仅仅是基于对戚夫人的仇恨,更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后来吕雉有安排吕氏女子嫁给刘氏诸侯为妻,达到进一步控制宗室诸侯们的目的。同时,吕雉又干掉了刘友和刘恢,方法是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封地,改封他们为赵王,而后刘友被囚禁起来饿死,刘恢则被吕氏之女逼迫自杀而亡。接下来吕雉的目标是代王刘恒,他准备迁移刘恒到赵地为王,但警觉的刘恒拒绝了吕雉的要求,由此可见吕雉身为太后,却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独裁者。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史记·吕太后本纪》

尽管用词很委婉,但事实就是吕雉让使者去见刘恒,向刘恒颁布自己的诏书,要把刘恒从代地迁移到赵地去,但刘恒拒绝了吕雉的要求,表示自己情愿在代地,替大汉镇守边疆抵御匈奴人的入侵。实际上这就是公开拒绝了吕雉的要求,但吕雉只能忍气吞声,因为代王刘恒在代地经营多年,他和年幼缺乏根基的刘如意不同,很不好对付,自己还不能贸然和刘恒撕破脸。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体现出吕雉的无奈,那就是朱虚侯刘章监酒事件。吕雉当时令朱虚侯刘章做为监酒官,谁如果不盛酒力想逃跑便让他执行律法,这本是一句戏言。刘章却借机来打击吕氏的气焰,吕氏中有一人不胜酒力,准备逃离酒席,结果刘章手起剑落将其斩首。刘章这一行为,已经严重触犯了吕氏,但吕雉却并没有愤怒,而是将怒火压了下来。

实际上这也是因为刘章的哥哥齐王刘襄作为齐王实力雄厚,吕雉此时还不想加剧并吕氏与诸侯之间的矛盾。吕雉一直在寻找机会,试图除掉这些威胁中央的诸侯,只是刘如意、刘友、刘恢死后,大家都提高了警惕,吕雉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

吕雉没完成剪除诸侯王的目标就离开了,临终前他爸吕产和吕禄叫到身边,对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她说这些大臣们都对吕氏心有恨意,只是我在的时候,他们不敢发做而已,如今我大限已到。你们恐怕控制不了朝局,记住一定要控制住军队,不要放弃兵权,否则吕氏灭亡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但论政治斗争的经验,吕产和吕禄都是不及格水平,吕雉去世后,很快陈平和周勃、灌婴就串联到了一起,他们联系了齐王刘襄作为外援,让朱虚侯刘章和刘兴居作为内应,由刘章出手铲除了吕氏,刘兴居出面将孝惠帝刘盈的血脉也铲除干净,当然动手的还有刘盈最信任的太仆滕公夏侯婴。

本来继位的应该是齐王刘襄,但是在最后时刻陈平和周勃改变了主意,他们知道如果刘襄继位,恐怕不会善待他们这些平等“诸吕之乱”的“有功之臣”。因为前车之鉴就是为了控制齐国兵权,刘襄采用欺诈的手段,杀死了齐国国相召平,要知道齐王尽管贵为诸侯,但是却没有轻易用兵的权力,这个权力有中央派驻的国相掌握,这也是诸侯们不会轻易造反的原因,因为他们身边都有个中央直接认命的国相存在。大汉第二位丞相曹参没做丞相之前,就曾做齐国国相多年。

于是思来想去后,陈平、周勃选择了看上去最没有威胁的代王刘恒。但是他们都看走了眼,刘恒是个狠角色,继位以后不久就不动声色的令周勃放弃了相位,不久后独掌大权的陈平也不治而亡。

再后来就是灌婴七十多岁被派上了前线,在于匈奴人的战斗中英勇战死。周勃被贬后经常穿着铠甲,我看不是他神经,但是温文尔雅的刘恒,让他无时无刻不感到恐惧。结果不久后,周勃就被以反叛的罪名下了大牢,如果不是薄姬说了句公道话,恐怕周勃就步陈平、灌婴后尘,一起去驾鹤西游了。

常人眼中的恶毒妇人,却也是兴汉安刘的杰出政治家,而平定叛乱的有功之臣,骨子里却是发动叛乱的负罪之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