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对考古有所了解,一定知道上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发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这是一座由官方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为研究明史提供了第一批实物资料。然而,定陵发掘的代价惨重,从此考古界形成一条铁律,不能轻易发掘帝王陵。

定陵是一个替代品,当年考古人员准备发掘朱棣长陵,因试掘失败,最终才选择了定陵。定陵的发掘有“三个悲剧性时刻”,第一个“悲”:丝织物因保护技术有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氧化而束手无策;第二个“悲”:珍贵的金丝楠木棺材都被丢弃,结果被附近村民一抢而空,有的还打成了家具;第三个“悲”: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遗骸被焚毁。

考古人员很清楚文物保护不容易,那么为何还要发掘呢?这也是种种因素造成的结果,提出发掘的并不是具体负责发掘的考古专家,而是吴晗、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等人。尽管夏鼐主持了这次发掘,可他是反对发掘的。

夏鼐在《我所知道的史学家吴晗同志》一文中以非常委婉的方式指出,“郑振铎同志反对这件事,以为当时考古工作很忙,这些不急之物可以暂缓。我还替郑同志作说客,知道吴晗同志是此一举的发起人,亲自劝说他不要急于搞这项发掘工作。”

这里插一句,郑振铎当时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兼任考古所所长,夏鼐则以副所长的名义主持实际的考古工作。当考古人员进入后殿发现大量明朝丝织物时,由于大家经验不够,结果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里加入软化剂,随意涂抹在丝织物上,致使丝织物很快就变黑、变硬、变脆。

当大量丝织物被氧化毁坏的消息传出后,夏鼐无比痛心。不仅如此,当时的库房没有恒温环境,结果又造成了二次损坏,这些都是不可逆转的毁坏。当发掘结束后,三口制作精美的棺材被丢弃。更糟糕还在后面,1966年特殊时期,一群年轻人冲入地宫,叫嚣要砸烂这几百年封建王朝的老窝。

当时定陵已经成立了博物馆,可大家哪里敢阻止,万历皇帝和两名皇后的尸骨被从箱子里搬出来,放在广场里烧毁。据当年参与这件事的人员回忆时说:“尸骨放在柴禾堆上,随着木材被点燃,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随着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下。燃烧的尸骨在涌动的水流中浮荡飘摇,和翻起的泥土融为一体,消失不见了。”

另外,近些年来还传出一点消息,为了保住当年仅存的一些丝织物,北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在地下重新修了一个文物库房,将万历皇帝龙袍等丝织物重新“放回地下”。

参考资料:《我所知道的史学家吴晗同志》、《风雪定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