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可峇雅:在歲月裏變化,在時光裏嫵媚 | 馬來人的傳統服飾③

本文是《馬來人的傳統服飾:一份不完全的服飾科普文章》連載的第3篇。

作者: Baba Andre Hon from Penang

馬來女性的傳統服飾有古籠服(Baju Kurung)和可峇雅(Kebaya),古籠服(Baju Kurung)的介紹見《 古籠服:從以布遮體到到“封閉的裝束” | 馬來人的傳統服飾② 》。

可峇雅

其次是可峇雅(Kebaya),可峇雅是馬來羣島最常見的傳統女性服裝。這種服飾起源於印度尼西亞,印尼穿着這種服飾的女性要多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文萊。當然在新馬地區,可峇雅也非常受馬來女性的鐘愛,地位僅次於古籠服(Baju kurung)。

可峇雅的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要略晚於古籠服,15世紀中期同樣也是由來到馬來羣島做貿易的阿拉伯商人帶入當時的爪哇島,並被當時的爪哇島上的滿者伯夷王朝(Madjapahit dynasty)貴族社會接受。

※劃一個重點:此時的滿者伯夷王朝尚未完全皈依伊斯蘭教,依舊信仰佛教和印度教,爪哇人皈依伊斯蘭教的時間要晚於馬來人,16世紀,馬打藍蘇丹國(Saltanah Mataram)統一了爪哇島,爪哇人才開始大規模皈依伊斯蘭教

△ 穿着爪哇式可峇雅(Kebaya Jawa)的爪哇女性,荷屬東印度,19世紀末

可峇雅(Kebaya)一詞來源於阿拉伯語“Abaya”或者“Haabaya”,在阿拉伯語中, “Abaya”原本指的是阿拉伯婦女穿的一種對襟長罩袍

這種長罩袍傳入爪哇島以後,開始在滿者伯夷王朝的宮廷流行,並迅速流入馬來羣島民間。16世紀中葉經由廖內-林加羣島(Riau-Lingga Archipelago)從當時的蘇門答臘島傳入淡馬錫地區(Temasek)

※即現今的“新加坡”和馬來半島南部的柔佛(Johor)地區,並開始在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婆羅洲)流行。

△ 穿着可峇雅(Kebaya)的柔佛蘇丹后妃,丹麥的塞西莉亞·凱瑟琳娜·蘭格(Cecilia Catherina Lange of Denmark),柔佛蘇丹阿布·巴卡爾(Sultan Abu Bakar of Johor)的第二位后妃。她是一位丹麥商人與柔佛當地的華人女性所生下的後代,照片攝於1870年。

最原始的可峇雅和阿拉伯人的Abaya長罩袍在樣式上非常相近,最初這種服飾會長至腳踝, 17世紀後期開始可峇雅的長度開始慢慢的縮短,並縮短到了膝蓋稍微再往下的一點點的位置,這種樣式的可峇雅馬來語叫做Kebaya Labuh,意思是“長款可峇雅”, 這種可峇雅是新馬印三地所有可峇雅款式以及土生華人的長衣(Baju panjang)的源頭所在

△穿着Kebaya Labuh(長款可峇雅)且頭上披上了馬來式披巾(Selendang)的馬來女子。

圖中的模特上半身的可峇雅,下半身的紗籠以及披巾都是由馬來西亞本地生產的宋吉綢(kain songket)製作而成,攝於1990年代。

△ 當代穿着Kebaya Labuh(長款可峇雅)且肩部披着馬來式披巾的馬來女子,攝於2019年 Photo via. Facebook

和之前提到的古籠服(Baju kurung)一樣,可峇雅在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婆羅洲)開始流行之後,會根據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出現許多的變化,用狐狸大大的話說,就是:一種服裝它不可能“冰箱”的太久哈哈哈哈……

馬來人的這種Kebaya Labuh(長款可峇雅)從柔佛和淡馬錫傳播到了馬來半島的其他的地方之後,同樣因地制宜(?), 慢慢地發展出了兩種不同的可峇雅樣式,一種是馬六甲的土生華人/峇峇孃惹(Peranakan Cina/Baba Nyonya)最原始的娘惹式女裝長衣(Baju panjang),另一種是馬來半島中部雪蘭莪(é)地區(Selangor)的雪蘭莪式可峇雅(Kebaya Selangor)

長衣(Baju panjang)

長衣(Baju panjang)這種娘惹服飾就不用多說了…之前寫土生華人的服裝的文章中有提過 (相關推文見《 峇峇孃惹們的服飾:南洋島嶼中的一縷薄紗 | 圍讀服飾史 》) ,看過08版新加坡電視劇《小娘惹》的小夥伴也粗略的知道一些年長的娘惹女性會穿着這種服飾。

長衣(Baju panjang)現今在馬六甲,新加坡,檳榔嶼的一些土生華人的正式的場合和聚會上依舊有一些女性會穿着。它在款式上與馬來人的Kebaya Labuh(長款可峇雅)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的區別在於一些娘惹女性會在長衣(Baju panjang)裏面穿一件打底的襯衣,馬來語叫做Baju Dalam(襯衣)

△ 穿着長衣(Baju panjang)的土生華人女性,新加坡,1900年代

△ 08版新加坡電視劇《小娘惹》的花絮照,中間的女演員李茵珠(劇中的陳老太)穿的就是長衣(Baju panjang),並在長衣裏面套了一件Baju Dalam(襯衣)

雪蘭莪式可峇雅(Kebaya Selangor)

接下來就是雪蘭莪式的可峇雅了(Kebaya Selangor),這種可峇雅是我早期做馬來服飾的研究時遇到的最!大!的!瓶!頸!因爲它和傳統的長款可峇雅(Kebaya Labuh)長得真的實在太像了…包括我的許多研究馬來服裝的馬來族朋友,都說這兩種可峇雅在樣式上基本上差不多▼

△ 雪蘭莪式可峇雅(Kebaya Selangor)藏品, 馬來西亞國家紡織博物館 (National Textiles Museum of Malaysia) 藏

△ 我死嚕_(:з)∠)_

他們的區別在哪呢?根據我馬來族朋友給我的重要線索,雪蘭莪地區的馬來女性在穿可峇雅的時候系衣領的習慣與其他地區的馬來女性存在着差別,因此一些雪蘭莪式的可峇雅在裁製衣領的時候,會與傳統的長款可峇雅存在一些區別。

Okay,fine,Bagus_(:з)∠)_讓我們放大兩張照片,一張傳統的長款可峇雅一張雪蘭莪式的可峇雅,來讓我們看看裏面的區別是啥 (雖然我有的時候覺得這個區別真的實在太太太太太小嚕)

沒錯,這就是他們存在的差別_(:з)∠)_,真的感覺這種差別真的好小好小好小,平時不注意看真的很難看的出來……

傳統的長款可峇雅(Kebaya Labuh)在穿着的時候,兩邊的衣領會稍微交叉一點點,有點像傳統中式服裝中所提到左衽和右衽(?)順帶一提,在穿着長款可峇雅的時候,類似於傳統中式服裝中的左衽和右衽的穿法都是正確的,依據你的心情來定。

而雪蘭莪地區的馬來女性,在穿着可峇雅的時候,習慣不交叉衣領,從而形成了一種兩個領子互相對稱的有點像大寫Y字母的領子,一些可峇雅爲了適應這種穿着習慣,從而改變了衣領的設計。形成了雪蘭莪式的可峇雅(Kebaya Selangor)。

不得不說雪蘭莪的馬來人真的很會玩很會摳細節_(:з)∠)_

△ 穿着雪蘭莪式可峇雅(Kebaya Selangor)的馬來女子,照片拍攝年代不詳

△ 穿着雪蘭莪式可峇雅(Kebaya Selangor)的馬來女子,Photo via.ins

當然除了這兩種可峇雅的變體形式之外, 可峇雅在傳入馬來西亞北部地區(譬如霹靂,吉打,玻璃市)之後,依舊…還是…發生了…變化…是的, 它在放量上開始變得越來越大(所以說一種服飾不會冰箱太久真的是不會錯的),衣服變得越來越寬鬆,同樣袖子也變得越來越大。

這種樣式的風格在1890年-1920年的馬來西亞北部地區到達了最高峯,並一度開始大規模的反方向傳入馬來半島中部地區。從當時的照片上看,當時的馬來婦女,尤其是貴族婦女,在穿着上非常的寬大臃腫▼

△ 1919年的馬來女性,左邊這位美女的可峇雅可以說真的很寬大了_(:з)∠)_…圖片來自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的網絡圖書館

短款可峇雅(Kebaya Pendek)

在這股瘋狂的放量風潮席捲全馬的馬來社會同時,可峇雅在衣長上開始慢慢的收短。(馬來人真的很會玩) 從1900年開始,許多趕時髦的馬來婦女將自己可峇雅的長度縮短到了下腰,這種可峇雅同樣有了一個新的名字:Kebaya Pendek(短款可峇雅)

△ 1950年代穿着Kebaya Pendek(短款可峇雅)的吉蘭丹馬來女貴族

△ Kebaya Pendek(短款可峇雅)藏品,臺北沙雅瑪藝術坊 藏

沒錯,可峇雅的發展不會因此止步,除了以上的這些之外,從1870年開始,來自印尼的可峇雅風潮再次傳入馬來半島。並出現了像蕾絲可峇雅(Kebaya renda),老式洋布可峇雅(Kebaya biku)以及繡花可峇雅 ※也可以叫做娘惹可峇雅(Kebaya sulam/Kebaya Nyonya)等等一系列的可峇雅形式,想要了解這些請點擊我之前寫的文: 《峇峇孃惹們的服飾: 南洋島嶼中的一縷薄紗》

△ 穿着娘惹可峇雅(Kebaya Nyonya)的土生華人女性,1990年代

傳統馬來女裝的介紹就到這裏了。

(本篇完,待續……)

本文系****•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簽約賬號【傳統服飾】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 “圍讀服飾史”欄目爲徵稿作品,作者請見文中標註, 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聯繫作者;

※ 本號有償徵稿,稿酬及要求請後臺回覆“有償徵稿”查看 。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