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柳編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在古代人們只是作爲普通的日常實用品,直到20世紀後幾十年才逐漸興起,也漸漸的成爲中國部分地區出口創匯的項目。全國有三大柳編生產基地,湖北、 山東,安徽(另外河南也盛產柳編)。2008年6月7日,柳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1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柳編”村

筆者今天要爲大家介紹的是一個柳編村,村名叫寺湖村,是山西省陵川縣楊村鎮的一個小村落。雖然建村歷史不長,但其柳編卻是名聞遐邇。《陵川縣誌》舊志記載,寺湖柳貨不僅在周邊各縣聞名,而且還遠銷河南、河北等地,被稱爲“柳編之鄉”。

柳編曾是寺湖村家家戶戶的“喫飯手藝”,但是隨着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手工編制因爲成本高,逐漸被市場淘汰,柳編技藝也隨之面臨失傳。儘管如此,寺湖村一些50歲以上的老手藝人,依舊在延續着這項傳統技藝,儘管效益不好,但每到各個鄉鎮的集會時節,總能看見寺湖老手藝人推銷寺湖柳編的身影。

02沉下身 讓“柳編記憶”活起來

柳編制品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手工藝品,

編筐、編簍,家家都有。

這是因爲這種工藝的原料來源十分廣泛。北方用於編筐編簍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檉柳枝、桑條、荊條、紫穗槐條等多種,在鹽鹼地和沼澤地都有出產。

寺湖人的老祖先,利用當地這些材料搞柳編,並一輩一輩傳承下來,如今成爲留給後輩兒孫的寶貴財富,成爲寺湖的傳統技術,對於寺湖人來說,柳編不光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情結。2017年,寺湖柳編成功申報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爲了不使這一傳統技藝失傳,並使其成爲幫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產業,寺湖村在幫扶單位縣委組織部和楊村鎮黨委、政府的大力幫扶和支持下,經過多方論證、徵求意見,並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寺湖村挖掘非遺資源,大力傳承和重振柳編技藝,發展柳編產業,走具有寺湖特色的綠色產業發展之路,將柳編產業作爲了寺湖村脫貧攻堅的特色產業。

03走出去,把“他山之石”取回來

據《寺湖縣誌》舊志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用柳條編織的籃、筐。春秋戰國時期,用柳條編成杯、盤等,外塗以漆,稱爲杯棬。唐代,滄州(今河北滄州和山東寧津以北地區)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們取杞柳的細條,

火逼令柔曲,作箱篋。

此後,柳編工藝不斷發展。傳統的柳編品種主要有衣箱、笸籮、簸箕等。1960年以來,中國柳編工藝品開始出口,生產有了較大發展。

如何保護和傳承好寺湖柳編傳統技藝,把寺湖柳編髮展爲促進脫貧攻堅,帶動羣衆增收的致富產業,駐村工作隊和寺湖村委把目光投向了省外。

2018年4月,在幫扶單位陵川縣委組織部和楊村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組織黨員幹部、技術骨幹,走山東,下湖北,學經驗,闖市場,充分借鑑全國柳編產業發展較好地區的先進經驗。寺湖村不僅走了出去,還把“真經”取了回來。專門邀請到湖北的柳編老師,組織全村100名村民舉辦了爲期15天的柳編培訓班,讓更多的羣衆參與和掌握了柳編技術,爲發展柳編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是村裏的貧困戶,由於老伴兒下肢殘疾,不能勞動,家裏全靠我,日子過得很艱難。聽說了村裏要培訓柳編,而且培訓老師是帶着訂單來的,我馬上報了名。不管別人學不學,我一定要學,因爲我太需要這種不出門就能賺錢的工作了。

村民袁玉梅激動地說道。

一根根小小的柳條在村民手裏不斷纏繞,一個個圓盤狀的柳編花籃底盤呼之欲出,花樣的增加,技法的變化,充實了寺湖人的手藝,也讓寺湖柳編在寺湖人手中再次活了起來。

04橫下心 把“幸福事業”幹起來

村黨支部書記翟晚順是柳編公司的負責人,他說:

柳編在中國主要分佈在漢江流域、黃淮海地區。比如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的程河鎮、朱集鎮、雙溝鎮;山東省臨沭縣、郯城縣、莒南縣、博興縣、曹縣、萊州;河南省固始縣、三河尖鎮;安徽省阜南縣、黃崗鎮、曹集鎮、郜臺鄉等。我們縣不是柳編名縣,爲啥還要搞柳編?這與縣委組織部有很大關係。沒有組織部的大膽判斷與全力幫助,我們村這個柳編項目很難實現。

早在2017年的時候,組織部就爲寺湖村的產業發展規劃做了深入分析:

寺湖村柳編雖然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依靠銷售傳統的柳編簸箕賺錢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要想繼續發揚傳統手工藝的產業帶動作用,必須轉型發展,那就是引進柳編工藝品技藝,讓傳統文化柳編成爲振興鄉村的致富項目。

思路決定出路。在充分了解市場後,寺湖村成立了寺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制定了“公司+基地+編織戶”的發展模式,提出了

以公司爲平臺、以市場爲導向、以質量爲保障、以增收爲目的

的發展思路。目前,公司主要經營的產品有:柳編花籃、花瓶、收納箱、沙發、茶几以及各類裝修品、工藝品等。寺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吸收留守人員30餘名,月收入達到了1200餘元,增加了村上留守老人和婦女的收入。

柳編十分適合不出戶就想增加收入的村民,如果成了熟練工,一個月的收入可以達到3000元。

結語: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

傳承傳統手工藝,不僅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積極作用,也是寺湖村實現脫貧致富的制勝法寶。

寺湖村的老百姓將橫下一條心、扭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始,堅定發展信心,堅守柳編產業,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幹,把柳編產業做大做強。把傳統文化名片擦亮叫響,在寺湖這片熱土上,用勤勞和智慧奮力書寫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

END:

我是文化歷史大綜合,一個喜歡玩弄文字遊戲的人,想在有生之年,努力拼搏一把。您喜歡的、滿意的,就是我追求的,歡迎大家把關心的話題寫在評論區,我會作爲後續選題,創作出更多膾炙人口的優質內容,記得關注我哦。

我爲綏西抗戰陣亡人員做的一點事,還找到了抗戰老兵周進朝

民族服裝讓女人顏值倍增,回頭率百分之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