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鎮邊堡村脫貧之後:“我們的目標是打造4A景區”

500年前的山西大同,狼煙四起、殺聲震天,蒙古遊牧勢力時常侵擾。

大同境內陽高縣長城鄉的一個小村由此得以興起,這個村就是後來的“鎮邊堡村”。從村名就可以想象其當年戰時的重要性。史料記載,明朝時期的鎮邊堡分守長城21裏、邊墩30座、火路墩6座,是明代大同鎮邊牆五堡的重要關口,有“大同邊堡五百八、說好就數鎮邊堡”之說。

除了長城遺址,當地還有許多千年古樹、石炮、石雕、石碑等旅遊資源,加上便捷的交通,鎮邊堡村也因此被山西省旅遊局命名爲“旅遊名村”。

這幾年,鎮邊堡村又出名了。這裏不僅是長城一號旅遊公路陽高段的起點,更是山西省“以旅遊業持續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樣板。

9月7日,第一財經記者隨交通運輸部2020年“小康路·交通情”重大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在鎮邊堡村瞭解到,靠着政府投資,2013年,該村拿出2000多萬元,修復了鎮邊堡東西堡門和明代一條街。2018年又拿出3000多萬元,整頓了村容村貌,完成了地下水管網鋪設,並修建了沿城堡外圍循環路。之後,鎮邊堡村再投資3600萬元,實施了易地搬遷項目,新建仿古住宅188套,配套了硬化路、路燈和道路綠化。

如今的鎮邊堡,又有了高大的城堡牆壁、平坦的古街、一家挨着一家的商鋪和完整的甕城。隨着旅客的增多,鄉村餐飲、住宿、集貿市場紅紅火火,創業孵化基地、邊塞古堡攝影基地等落戶,沉睡了幾百年的古堡變成了“金窩窩”。

50多歲的村民渠義,家門口就是古長城,如今,他也嚐到了旅遊開發的甜頭。2014年,渠義被縣裏列爲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年,他家5口人,養了兩隻羊,主要靠種地,全家年收入僅有一兩千元。

2015年初,渠義借了1萬元,買了20只羊,擴大種植面積,種植玉米、小雜糧和土豆。玉米是用作羊飼料的,去年,渠義賣羊收入超過3萬元。他還當起了護林員,年收入1.4萬元。

近年來,渠義的收入渠道也越來越多了。依靠國家的小額貸款政策,渠義貸款5萬元成立了養畜合作社,一年有3000多元的分紅。

王閱斌是鎮邊堡村的青年農民。在村民們的眼裏,王閱斌頭腦靈活、思維敏捷、敢闖敢幹。

2018年,王閱斌的“長城長”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被政府列入產業扶貧項目計劃,引進涉農幫扶資金55萬元,還獲得了98萬元貸款。拿着這些錢,王閱斌建起了存欄1000只的肉羊養殖場,帶動附近7個村的貧困戶加入。2018年和2019年共爲貧困戶分紅20.8萬元。

2014年,鎮邊堡村有貧困戶161戶330人。但到了2018年,整村脫貧了。

“村容村貌和步行街的建設還在施工中,也許要不了三年時間,鎮邊堡古堡旅遊區就能完全建成了。我們的目標是把鎮邊堡村打造成4A級景區。”站在鎮邊堡高大的門樓上,村黨支部書記渠啓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到那個時候,村民們的收入還會翻番。

在鎮邊堡村採訪時,有專家還介紹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與人們熟知的八達嶺、老龍頭、嘉峪關的長城不同,大同地區的長城沒有高聳的敵臺、堅固的樓櫓、厚實的青磚牆體,“顏值”和“氣場”不夠高、不夠足,但卻是研究長城文化的寶庫。

由於地處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交界帶,大同的歷史與“邊塞”二字緊密相連。從趙武靈王北擴到漢武大帝北征,從北魏守護京師到盛唐出擊突厥,從明代抵禦蒙古鐵騎到民國商道駝鈴聲響,大同長城是中國邊塞歷史脈絡的見證,有太多的歷史大劇在此上演。

專家介紹,這裏的長城不是簡單的一道牆,它是兼具攻守特徵的軍事防禦體系,平戰結合、軍民一體。歷史上,伴隨大同長城的不只征戰的狼煙,還有民族融合的炊煙,茶馬互市、板升屯堡、蒙漢通婚,使長城內外的民俗豐富多樣。

這裏不少地段山清水秀,植被覆蓋良好,“長城+風光”“長城+文藝”“長城+民俗”“長城+休閒養生”“長城+體育”“長城+研學”等文化和旅遊項目開發建設空間巨大。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近年來,鎮邊堡村所在的長城鄉,依託長城墩臺、古堡多的優勢,大做農旅融合發展的文章,按照“特色旅遊規模化佈局”,打造了農業觀光、農業採摘、賞花休閒等多種涉農產業。

鎮邊堡村等村落還在古長城地段種植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經濟收入的油菜和杏樹。春季杏花開放,粉黛一片,馨香入鼻;夏季油菜花綻放,金黃璀璨。杏花、油菜花形成了花海,長城墩臺掩映在花海中,遊客既能賞花又能觀長城。

據當地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包括鎮邊堡村在內,長城鄉僅農家樂、農家客棧、娛樂場所就有100多家。在精準脫貧中,建檔立卡戶都嚐到了旅遊產業的甜頭,數十個貧困戶家庭靠開店鋪或在旅遊區打工,月均收入在四五千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