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丁景芝

閱讀所需約9分鐘

8月20日,第三批國家藥品集中採購的擬中選結果發佈,本次集採參加企業有189家,擬中選企業125家,擬中選產品191個,擬中選產品平均降價53%,最高降幅95%,較前兩次集採降價幅度再次加大。

擬中選企業中涉及到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復星醫藥(600196.SH)、石藥集團(1093.HK)、華海藥業(600521.SH)、上海醫藥(601607.SH)、白雲山(600332.SH)等頭部醫藥上市公司,各家上市公司公佈了本次集採的中標結果、價格及數量。

本次集採中標價格有多個品種的價格低到令人瞠目結舌,其中,糖尿病一線用藥二甲雙胍片、降壓藥卡託普利報出1.5分/片的底價;抗血栓藥物替格瑞洛報價1.46元/片,降幅82.7%,毫釐必爭的價格戰令投資者不禁疑惑,這些產品還能有盈利空間嗎?

面臨醫藥衛生體制的大力改革,多項政策包括帶量集採、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醫保控費改革等的實施導致醫藥行業增速承壓,仿製藥面臨的行業環境發生顛覆性變化。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醫藥行業增速有所下滑。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1月-6 月,醫藥製造業營業收入11093.9億元,同比下降2.3%。

以價換量是集採的核心邏輯,歷次集採是否真的爲企業帶來天量?集採政策對從事仿製藥的上市公司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仿製藥降價幅度大

衆多上市藥企的股價大跌,但華海藥業股價卻被帶量採購帶飛。

帶量採購對上市公司的最直接影響是相關產品的毛利率直接降低,而影響程度則主要看帶量採購的產品在公司本身營銷收入的佔比情況,如佔比較大,則集採對其的影響程度也較大,那就要看集採對其銷售量的提升程度了;如佔比較小,例如上海醫藥旗下信誼天平、上藥中西及上藥常藥共計中標6個產品,包括仿製藥品鹽酸二甲雙胍片、鹽酸氨溴索膠囊、布洛芬緩釋膠囊、右佐匹克隆片、鹽酸氟西汀膠囊及卡託普利片,不過中標品種在2019年的銷售收入合計約爲1.62億元,僅佔該公司2019年醫藥工業銷售收入的0.691%,佔比很小,因此本次集採對於上海醫藥來說影響不大。

上海醫藥2020年上半年營收及淨利潤分別爲871.65億元、24.43億元,營收及利潤淨額在本次集中採購涉及到的上市公司都是最高的,但是同時其毛利率也是最低的,僅爲14.79%,同時在二級市場年內漲幅僅爲26.18%,PE倍數15.19,可見投資者對其並不甚看好。主要原因可能是上海醫藥90.74%的營收來自於醫藥商業,估值的核心邏輯不同。

中國的醫藥市場原來是仿製藥的天下,在國內自主藥品研發能力較弱的當時,仿製藥經歷多年的野蠻生長,才足以滿足國人醫藥方面的需求。

但是在滿足了量之後,質的提升成爲我國醫藥行業的痛點,因此才提出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制度,已上市的仿製藥要達到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的水平,這是把歷史造就的漏洞補上。歷史上,美國、日本也經歷過同樣的過程,日本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推進仿製藥一致性評價。

集中採購是一致性評價的下一步,主要目的是用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全面替代專利過期的原研藥,從而降低藥品價格,擠出藥品價格虛高的水分。

自2018年帶量採購方案發布後,衆多從事仿製藥上市企業的股價大跌,然而有一家公司卻呈現另一種畫風,華海藥業股價卻被帶量採購帶飛。

截至9月3日,華海藥業年內股價上漲幅度爲179.68%,本次集採中華海藥業纈沙坦片、奧氮平口崩片及鹽酸舍曲林片3個集採品種全部擬中標。在此前兩批次的國家集採中,華海藥業分別中標了厄貝沙坦、厄貝沙坦氫氯噻嗪、氯沙坦鉀等9個產品。2019年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5.7億元,同比上漲429.78%。據公開信息,華海藥業的利潤增厚主要由於集採。華海藥業是典型的原料製劑一體化企業,是國內特色原料藥的龍頭企業,主要產品是心血管普利類、沙坦類藥物。

華海藥業的毛利率爲62.08%,淨利潤率爲18.55%,本身技術壁壘較高,再輔以原料製劑一體化帶來的成本優勢,以及集採帶來的規模效應,華海藥業受到廣大投資者的追捧,市盈率達到77.95倍。

帶量採購帶來的低毛利現象現在已經成爲必然,沒有技術壁壘的普通仿製藥競爭會日益激烈,利潤水平也會迴歸工業水平,只有不斷推出仿製藥新品種的仿製藥公司才能活下去,而且要有一定的規模成本優勢。

復星醫藥在本次集採中中選5個品種,分別是非布司他片、富馬酸喹硫平片、匹伐他汀鈣片、鹽酸乙胺丁醇片、鹽酸美金剛片等,其中鹽酸美金剛片於2020年上半年取得藥品生產批件,其餘4種在2019年的銷售收入分別佔集團營收的3.94%、2.04%、1.67%、0.08%。對於企業而言,集採最大的誘惑在於市場份額的擴大,剛獲批不久的鹽酸美金剛片進入集採中選,對於其開拓市場極爲有利,對於企業而言,也是一大利好。

莫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單品年銷售額超過30億,不過超過90%市場份額被拜耳原研藥拜覆樂佔據。本次集採中,紅日藥業和海南愛科製藥以32.8元、32.57元中標,拜耳投標價爲98.88元落選。紅日藥業和愛科製藥通過集採能搶佔該產品約70%的市場份額。東莞證券表示,通過帶量採購,其中的“光腳”品種可以獲得以價換量、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機會,相關品種的競爭格局可能重構。

未來何在?

創新藥成爲亟待挖掘的金礦,成爲醫藥產業轉型的方向

目前仿製藥行業面對政策收緊風險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同時國家對於創新藥研發愈發支持。近年來,國內發佈一系列創新藥物領域的支持政策,如化藥註冊分類改革,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創新藥獲得優先審評、專利補償、藥品試驗數據保護等,同時開放科創板的創新藥企業上市通道。這些政策能一定程度上加速新藥研發的速度,打破新藥研發的政策壁壘。尤其在國採和國談政策實施以後,創新藥成爲亟待挖掘的金礦,成爲醫藥產業轉型的方向,也成爲資本追逐的熱點。

從2020年上半年研發費用來看,石藥集團、復星醫藥、科倫藥業、上海醫藥研發費用分別爲14.53億元、12.04億元、6.86億元、6.77億元,四家企業研發費用靠前,尤其是科倫藥業,6.77億元的研發費用是其同期淨利潤2.03億元的3倍有餘。

科倫藥業的創新藥已有8 款大分子和4 款小分子創新藥進入臨牀階段,PDL1單抗有望2021 年獲批上市;上半年共有16項藥物申報生產,其中仿製藥9項(首仿2項),科倫共有24 個品種通過了一致性評價,其中包括託法替布、伐地那非、恩格列淨、白蛋白紫杉醇等男性專科、心血管、腫瘤、自免領域等市場規模較大的品種。科倫在創新方面的投入代表其未來的成長性,因此市盈率達到89.82倍,顯著高於同業。

一款創新藥研發需要10-15年的時間,而仿製藥從研發到上市僅需要2-3年時間,如果首仿或搶仿,企業的競爭壁壘還會有所提升。不過因爲仿製藥的進入壁壘較低,因此在政策引導下,毛利率降低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合理現象。

醫藥企業的創新除了自主研發投入外,還可以通過收購併購來實現。石藥集團除了自主研發外,2018年收購了武漢友芝友39.5%股權。僅2020年上半年,石藥完成了利伐沙班片、塞來昔布膠囊等9項國內註冊批件,1項美國ANDA批件,1項中國新藥上市申請並獲得受理,5項中國臨牀批件,1項澳大利亞臨牀批件,1項美國的臨牀批件,12個品種(18個品規)的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工作。創新藥佈局涵蓋抗腫瘤藥物、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藥物,其中多個品種在全球均無同類產品上市。

除去加大研發投入,增強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之外,醫藥企業在成本費用方面也錙銖必較,其中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是原料製劑一體化,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實現上中游資源整合,華海藥業就是從特色原料藥延伸到成品製劑端,從而提高核心競爭力以及毛利率;另一種是製劑企業通過兼併收購方式實現產業鏈向上遊原料藥延伸,從而降低外購成本,例如恆瑞醫藥、科倫藥業等。

在政策的引導驅動下,國內醫藥企業不可避免走上了從仿製藥到高端仿製藥或創新藥的征程,但是創新藥對於研發能力的要求、對於資金實力的要求都較高,在創新的同時也要提升企業的成本管理能力,這也是醫藥企業未來潛在的利潤增長點。國內藥企仍需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將研發方向由創新層次較低的藥物轉向創新層次較高的藥物,從而在國際規範市場取得上市許可參與全球競爭。

從短期來看,集採對企業有利有弊,但是長期來看,一定會整體提升行業門檻,改善行業的格局,甚至催生更多的千億藥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