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郭德綱經常愛說這麼一句話:“您看演員在臺上什麼樣,他在臺下就什麼樣。”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相聲演員在臺上的一舉一動和在生活中的言談舉止都是高度契合的。比如蘇文茂先生颱風儒雅大方,他下了臺絕不會張口閉口污言穢語。這是演員性格和個人修養使然,並非是刻意塑造就能裝出來的。在臺上反映出演員的“藝”,在臺下則是反映出演員的“德”。因此,曲藝界經常用德藝雙馨來評價一位演員。

凡事都有例外,相聲演員裏也有“言行不一”的擰巴人,然而他的這種擰巴卻贏得了觀衆的敬重和愛戴。雖然老先生已於2011年仙逝,但至今仍有大批的老觀衆對他念念不忘。能得到觀衆的如此禮遇,縱然不是表演藝術家,也可稱此生無憾了。在天津這片曲藝之鄉,但凡常去相聲園子的觀衆只要提到九爺的名字,無人不暗挑大指,交口稱讚。他就是已故文字輩相聲老藝人陳鳴志,相聲門裏官稱九爺。

九爺就是典型的“言行不一”,爲什麼這麼說呢?咱們通過幾件小事就能略知一二。2010年,天津相聲界集體“砸綱”的風波想必很多老觀衆還歷歷在目。且不論雙方孰是孰非,單看當時的事態發展已經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彼時的天津茶館相聲剛剛復興,而德雲社和今時今日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口舌之戰絕無贏家,對於剛走出低谷的相聲行業百害無一利。當時,陳鳴志先生曾對媒體說了這樣一番話:“你們別罵了,至少現在咱們的相聲市場火了,票好賣了。我念郭德綱的好!”

說到底九爺不想攪進這場輿論漩渦,之所以這麼說也是發自內心盼着整個相聲行業能越來越好。這番話後來被外界定義成天津相聲界第一個站出來聲援郭德綱的老先生。在“砸綱事件”之前,像範振鈺、劉文步、張永久等人都被邀請到德雲社獻藝,風波平息後很多觀衆認爲陳鳴志很快也會出現在德雲社的舞臺上,以實際行動支持郭德綱。事實上,九爺仍然一如既往常年奔走於天津的相聲小劇場,踏踏實實給父老鄉親帶去歡笑。

關於相聲,九爺不管對誰都說:“我就愛使'溫哏'的活”。所謂“溫哏”是指整塊活鋪墊多、包袱少且不容易使響的,不光要求演員具備極高的表演水準,也需要觀衆能踏下心來一字一句認真地聽。熟悉陳先生的觀衆都知道,他經常在園子裏使的確實溫活居多,比如《喫元宵》《喫月餅》《秋蟲雅興》《歪講三字經》《戲迷藥方》都是如此。真要說到了臺上,經他之口使出來的溫活可一點不溫。像《喫元宵》《三字經》都是他師爺馬三立的把杆活,馬老的使法是規規矩矩按文哏的路子說,包袱照樣一個不落全能響。但真要換二一位這麼使,演出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而陳鳴志先生把這類傳統活以文活武使的方式搬上舞臺,在當時環境嘈雜的小園子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謂文活武使不是演員在臺上洋鬧,靠信口胡說的低級包袱換取觀衆的廉價掌聲。比如九爺的《喫元宵》也是入活之後四平八穩有鋪有墊,隨着故事情節的推進,把每個人物一點點立起來。在細節之處卻又藏着火爆的包袱。反映到觀衆身上則是從略顯躁動到平心靜氣地聽再到被出其不意的包袱點燃情緒的過程。與其說九爺愛“溫哏”的活,不如說他愛給溫哏段子重新下掛。

作爲相聲演員,去世若干年後他曾說過的段子被人津津樂道並不新鮮,能被觀衆和同行每每回憶起來都滿懷眷戀和不捨的演員才真正配得上德藝雙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