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已經有一週時間了,神獸們都歸籠了,家長們沒有了在家帶孩子的煩惱,但是每天晚上伺弄孩子的學習,這也是件令人感到非常木亂的事情。

1.孩子在學校的時候,眼睛看不見手也夠不着,家長們可以享受清閒。但是孩子一放學在家,對家長尤其是媽媽的各種召喚,媽媽們不得已的各種參與,可以說是忙得馬不停蹄。

養孩子真的是件浩大的工程,娃娃們在身邊的時候,我們有這樣那樣的煩惱,他們上學了之後也有操不完的心。

但是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必須讓孩子們養成,這樣不但能夠將家長從瑣碎煩心的事情中解放出來,也可以讓孩子成爲一個主動行動的個體。

下面這三幅圖非常有趣,它將我們在輔導孩子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應該如何應對的方法,都簡明扼要地羅列了出來。

2.比如在第一幅圖中,核心的內容是“別喊媽”,具體做法就是:語文不會查字典,數學不會找課本,英語不會找筆記。

圖片上還有幾條具體的建議,都是針對孩子在學習中拖沓不愛動腦子的壞習慣:

上課40分鐘全神貫注;回家作業翻家校本,做完作業需檢查;不會做的題目讀三遍,自己完成後再喊;21後不準做作業;三次測試95分以上再談條件。這話說的一點都不假,老師佈置的作業不會超出教學範圍,都是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延伸。孩子遇到不會做的題,完全可以通過複習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遇到困難就喊媽媽來解圍。

3.第二幅圖的核心內容是“睡前請三思”,具體有三個問題:作業做完了嗎?書包整理好了嗎?還有啥事沒做完呢?

如果家長不給孩子養成這樣的好習慣,那可就等於給孩子灌上了壞毛病,他從來都不會考慮自己的作業還有什麼沒有完成。

即便完成了作業,有的孩子也不會想着準備好第二天要用的課本、本子和輔助教具。這個時候可能就是家長自己一邊忙碌地收拾,一邊埋怨孩子等靠要的壞毛病。

經常都是孩子洗漱完畢都鑽進被窩裏了,家長突然想起來孩子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做。如果教孩子養成想一想的習慣,讓他們自己來操這個心,家長豈不是又少了一宗煩惱?

4.第三幅圖的核心內容是“出門請三思”,具體內容包括:書包、隊徽或者紅領巾、餐具,水壺、口罩和其他所需的必備物品,看看這些是不是都帶上了。

如果孩子忘記了拿上,可以事不關己地傲嬌一把:“對不起,你媽不會給你送!”

就拿我們家來說,每天晚上我都會把這些東西歸攏到一起,生怕第二天孩子忘記拿了哪一樣。經常是出門的時候還會叮囑小神獸這不要忘了,那不要忘了,說實話我感覺自己挺累的,一大早就有操不完的心。

看來以後就應該給孩子列個物品清單,這些東西讓孩子自己想着別落下,如果忘了怎麼辦呢?那孩子自己看着辦吧!

5.其實大家可以看到,這三點也沒有講什麼大道理和大事件,都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但是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本來就普普通通,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小事情組成的。

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讓孩子養成自我思考和主動參與的習慣,家長就不會那麼辛苦和焦慮。

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學其實是爲了應用。學習就是爲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和舒心,所以作爲媽媽來說,我還是很慶幸自己能夠看到這三張行之有效的圖片,它們激勵我做一個快樂的媽媽,相信也會讓我的孩子做一個懂事的孩子。

有人提議這三張圖片完全可以打印下來,然後貼在孩子的牀頭或者書桌上面,對家長和孩子都是一種警示和幫助,這個我舉雙手錶示贊同。

三張圖片都給你了,你會按照它們給的方法去做嗎?相信在實踐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阻力和困難,那麼大家一起努力跨過這個坎,讓世間多一些輕鬆優雅的媽媽,也多一些勤奮上進的好孩子。

孩子更加主動的生活和學習,便會少許多因爲孩子淘氣而引發的爭執和不快,家庭氛圍也會更加和諧,何樂而不爲呢?你認可這三張圖片中所說的方法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