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極是清朝第二位皇帝,也可以說是清朝的實際開創者,之所以這樣說呢,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不少人熟悉的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爲“大清”;二是皇太極不只是單純的改國號爲大清那麼簡單,他在位17年,使後金(大清)從統治鬆散的汗國過渡成爲集權的帝制國家,更是降服了朝鮮和征服漠南蒙古,等於是統一了關外,至此清朝纔是真正有了入主天下的實力。

皇太極在位時期的文治也不錯,一改努爾哈赤時期的偏激做法,是重用明朝降將,甚至破天荒的封了三個明朝降將爲王,是爲三順王,分別是封孔有德爲恭順王、尚可喜爲智順王、耿仲明爲懷順王,爲後續清朝拉攏漢人官紳階級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

可以說在皇太極的苦心經營下,清朝是具備了入關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沒有他清朝真不一定可以順利入關,更不用說以後的統一中國。

因此以綜合實力來說,在清朝十二帝中,皇太極足以排進前三,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優秀的皇帝,對比其他清朝皇帝,皇太極卻是顯得存在感很低,這是爲什麼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其實皇太極顯得存在感很低,關鍵原因在於他生不逢時,所處的時代很尷尬。

因爲一般來說,一個朝代最知名的皇帝,往往是開國皇帝和末代皇帝,也就是說創業和倒閉的故事比較喫香;關於這點,最具代表性的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被人稱之爲位面之子,這個大家熟悉,末代皇帝漢獻帝,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大家更熟悉了,至於兩位皇帝中間的皇帝,怕是很多人都是沒多少印象,不是很熟悉了。

以這個來看,皇太極雖然可以說是清朝實際開創者,但畢竟上面還有父親清太祖努爾哈赤這個草創一代,因此人們議論這個朝代的時候,繞不開清太祖努爾哈赤這個第一代皇帝,但是皇太極這個第二代皇帝,是可以繞開的。

當然不是說除了開國皇帝和末代皇帝,中間皇帝包括二代皇帝就一定知名度不高;像唐朝最具知名度的皇帝,並非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而是唐太宗李世民,畢竟每個朝代的情況不一樣,每個皇帝的處境也不一樣,有的皇帝可以因爲所處時代特殊,所以知名度高,有的皇帝則是因爲時代沒大事件,不在風口浪尖,即使才能不錯也存在感極低。

而清太宗皇太極可以說是因爲所處時代的不一般,所以反而顯得存在感很低的情況,我們來看看他前面是草創一代清太祖努爾哈赤,而後面則是更尷尬,他猝死於1643年,而清朝1644年就入關,清朝入關意味着其由割據政權成爲全國性政權,可謂是魚躍龍門一飛沖天,本來皇太極哪怕多活一年,這個天大功勞就是他的了,但是奈何他沒有這個命,猝死於入關前夕,於是清朝入關的不世之功,成爲他的兒子順治帝得了,而順治帝在位前七年,又是皇太極十四弟攝政王多爾袞一手遮天之時,有着攝政王架空皇帝的精彩歷史,皇太極這個前面的皇帝,存在感自然低。

而等到順治帝之後,則是康熙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生是南征北戰,大大鞏固了清朝的統治,使這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第二個大一統王朝,沒有重蹈元朝不足百年的覆轍,這樣一來,康熙帝的光芒更盛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帝這對叔侄廝殺組合,爺爺皇太極更是顯得“黯淡無光”了。

因此總結來說,皇太極這一生的確很尷尬,身爲清朝實際開創者,前面有草創一代清太祖努爾哈赤壓着,後面好不容易可以通過1644年的入關實現“大翻身”,結果在1643年猝死於入關前夕,等於是辛辛苦苦爲清朝攢下入關的家底,結果卻不是自己完成入關大業,使兒子順治帝可以說是坐享其成,到了孫子康熙帝時期,在位61年,是個猛人,更是顯得自己的存在感變低。

而存在感很低這點,更是在廟號中展現的很明顯,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是太祖,兒子順治帝是世祖,孫子康熙帝是聖祖,而他卻只是宗,哪怕是太宗,但也還是宗而不是祖。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