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皇、李斯統一帝業,是秦國曆史上砥礪前行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國古代在政冶、外交關係等層面極有成就的思想家、謀略家。

他富有謀定後動,可以委曲求全,明確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最終成爲大事兒。可是,他也因小肚雞腸得到了太史公“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的評價。

范雎是生在風雲際會的戰國時代的一個特殊人物。

那麼,范雎到底是不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呢?

范雎,祁姓,範氏,名雎。戰國時魏人,知名思想家、國防謀略家。他同商鞅、張儀、李斯依次任秦國丞相,對秦的強勁和統一天下起了重特大功效。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謝充分肯定范雎對秦國的成就和奉獻:“昭王得范雎,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然而范雎出身低微,年輕時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也想報效祖國魏國,但是頗不得志,只得在中大夫須賈手下當門客。

一次,范雎跟從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發現范雎器宇軒昂、談吐不凡,於是爲了挽留范雎在齊國做官,就送了范雎許多金銀珠寶、良田美玉。被范雎委婉地謝絕了。

可是范雎的大出風頭,得罪了一個人——須賈。他本是這次出使的“主角”,范雎無非是他的一個助手、一個“配角”而已,然而在朝堂上,齊襄王視須賈如不見,只是和范雎聊得熱火朝天。

而且,須賈也沒得到齊襄王賞賜的禮物。這樣一來,心胸狹窄、貪財好利的須賈在面子和財富上都有損失,他就對范雎懷恨在心。

於是,須賈在回國後在魏國相國魏齊面前煽風點火、添油加醋地誣告范雎通敵賣國。魏齊聽後勃然大怒,便命人對范雎嚴刑拷打。

范雎本來沒有通敵賣國,哪裏能招出什麼,結果他被打得遍體鱗傷:肋骨被打斷,門牙被打掉,皮肉上的傷痕更是數不勝數。由於流血過多,范雎昏死過去了。

范雎被扔進骯髒的廁所中呆了一夜,後來甦醒過來,他請求看管他的小卒要是救他回家,就用全部的錢財感謝小卒。

小卒貪念起,因此稟告魏齊,范雎已死,遺體留到洗手間招來成千上萬蚊蟲,十分麻煩。恰好此時魏齊正在進餐,聽了小卒的話感到十分噁心,於是就擺擺手讓小卒自己處理了。

范雎九死一生,被最好的朋友鄭安平藏了起來,更名“張祿”。之後,秦國特使王稽來魏國暗查優秀人才,鄭安平強烈推薦了張祿。王稽發覺張祿真是高人,因此把他送到秦國。

來到秦國後,張祿憑着自身絕美的才氣和出色的演講口才欽佩了秦王,而且參倒勢力仙逆的穰侯魏冉,走上了宰相的王座。可是他沒有曝露真實身份,六國都不清楚張祿便是范雎。

范雎在秦國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在商鞅變法的政治基礎上,大力發展軍事、政治、文化、經濟等項,使秦國國富民強、兵強馬壯,成爲戰國七雄之中最有實力的國家之一。

當范雎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之時,他又想起了自己當年在魏國受辱的事,於是他建議秦王伐魏。秦王對這位有着經天緯地之才的宰相言聽計從,便同意了。

魏王得知秦王要伐魏的消息後,十分害怕,他派人多方打聽得知秦國宰相張祿(范雎)是魏國人,於是派須賈出使秦國,希望結交張祿,請他罷兵。

可當須賈得知張祿就是范雎,范雎就是張祿時嚇得魂飛魄散,知道自己必不能生還魏國了!

范雎歷數其罪,又在六國使者面前讓兩個武士像餵馬一樣給須賈餵馬料,大大地羞辱了須賈一番。然後告訴他:讓魏王把魏齊的頭送來,只有這樣兩國才能修好,否則,非滅了魏國不可!

須賈回報魏王,魏齊是魏安釐王的叔叔,魏王不忍下手,正當猶豫不決之時,魏齊獲得報,當晚逃跑,藏在趙國平原君家中。

秦王得知魏齊逃跑,爲了更好地給范雎復仇,就以招平原君坐客之名扣押了他,隨後令人通告趙國拿出魏齊人頭,如若不然,就需要將平原君的人頭送到趙國。

魏齊見范雎擁有秦國這樣的勢力,自己逃到天涯海角也是枉然,無奈之下就拔劍自殺了。

趙國因此把魏齊人頭送到秦國,秦國放回了平原君。

范雎在得勢後,對自身的救命恩人——鄭安平、王稽都加倍照顧。也爲了自己的仇恨而耿耿於懷,不報仇不罷休!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認爲范雎:“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後人也就認爲范雎是個心胸狹窄、小肚雞腸的人。

可是,也有許多人爲范雎鳴不平。太史公對范雎“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的評語未必正確。

前半句“一飯之德必償”本無異議,也是對范雎的表揚,真君子,就應該時時存感恩之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就是這個道理。

而後半句“睚眥之怨必報”用在和魏齊等人有深仇大恨的范雎身上,似乎就有些不妥。

范雎和魏齊等人的恩怨雖不是像殺父殺母、淫妻滅子那樣的仇恨,但魏齊對范雎身體上的嚴刑拷打、心靈上的百般侮辱不可謂不深。這和睚眥之怨(瞪了一眼)的仇怨有着天壤之別。

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范雎和魏齊等人有這樣的仇恨,忍辱負重、隱姓埋名,最終報了仇,這也是無可厚非的,怎麼能說范雎是個心胸狹窄、小肚雞腸的人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知歷史工作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