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瀰漫着一種反人類的傾向,我們希望機器能夠取代人,帶來更快速,高效、精準的服務。工廠老闆,比如曹德旺就會喜歡機器人取代工人的流水線,因爲更便宜,而且不用下班。比如,辦事員也會更喜歡電子政務、自動報銷系統,因爲不用排隊,不用被坐在工作臺後的人指指點點,而且更快!不用再排隊,就可以去銀行取錢,取機票,取火車票,這也是軟件帶來的便利。

各種各樣的服務也都軟件化,線上化,互聯網化,一句話,就是去人類化,讓機器模仿人類的能力。機器工作更持久,不抱怨,出錯也更少,相比之下,人類真的是進化不完全的物種。

當然,目前的人工智能還處在起步階段,微軟小冰聊三句話,前言不搭後語,就可以判斷她的智商不及3歲小孩。人工客服說起話來,總是結結巴巴的,讓人很不舒服。自動駕駛更是讓人心驚肉跳,一直都聽說,從來不敢嘗試。

而具體到傳媒領域,這幾年我們看到了一個強大的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例子:那就是智能分發軟件取代了媒體主編,你看到的東西完全基於你的各種搜索、閱讀的數據,而不是由另外一個人,根據他的興趣來提供給你。

很多媒體都是有自己的個性,主張和觀點的,因爲它有一個有個性的主編。主編決定了信息的輸出,排列的先後,決定了頭版頭條的內容,決定了封面女郎是誰,也就決定了大家的注意力。但是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時代,主編的掌控力讓人懷疑,推薦的主觀性更讓人無法信服,於是智能分發軟件,短短一兩年,就幹掉了門戶網站的主編,今日頭條類的軟件,很快就席捲了所有的新聞類app。

甚至包括微信公衆號,微博兩大權威的社交媒體,也屈從了,終於不再根據分發的時間早晚來呈現,而是根據內容的點擊量來呈現。某些你很少看的,幾乎就再也看不到了,某些你一直在看的,就會一直在你的面前。以至於有些時候你突然想起某個公衆號,還得搜索才能找到。

也就是說,你關注的人,就像信息一樣,也是可以被流量所決定的,被你的注意力所決定,如果你看的太少,就可以把它摺疊掉。

摺疊掉一個人,就跟摺疊掉一篇文章一樣,社交媒體的智能分發,再次讓我們看到了技術反人類的一面。

軟件在取悅你,在順從你,讓你不斷地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沒有盡頭。是你在主宰着信息的源頭,你既是消費者,也是訂閱者,是生產者。個性化時代,每一個人的主頁都不一樣,馬雲說的新電子商務“每個人買的衣服都不一樣”沒有實現,但是信息類客戶端的新媒體,倒是真的實現了。

但是我們得到了什麼?我們真的贏了嗎?傳統的媒體雜誌報紙的個性沒有了,新聞客戶端的特性也沒有了,有的只是你自己的趣味,但是真的是你的趣味嗎?在智能分發裏面,也有很多技術之外的資本和權力在控制着信息的流動。智能分發並沒有完全屬於你,就像主編一樣,它也要受到投資者、管shen理cha者的左右。

主編至少會更懂你,更有人情味,而智能分發很自然地就接受了bug,孰輕孰重,作爲消費者的我們,真的贏了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