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宗義:中印關係如何破局?印度對中印關係有兩個誤判!)

今年是中印建交70週年,本來兩國領導人商定要聯合舉行70場紀念活動,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中印建交70週年反而成了兩國關係的多事之秋。

新冠疫情就像催化劑,使得莫迪政府自2014年上臺之後突然加速對華政策的調整,隨後發生的加勒萬流血衝突更使中印關係陷入僵局。

印方對中印關係的兩個誤判

當前,中印兩國正在通過雙邊外交、軍事等渠道協商解決邊界對峙,緩和雙邊關係,同時也開闢了包括與印度駐華大使的對話等一些旨在加深中印相互理解的二軌對話渠道。

然而,邊界對峙只是中印雙邊關係中諸多問題的一個集中體現,中印雙方對一些基本問題的看法差距較大,很難達成共識。

之所以存在這麼大的差距,主要是印方對當前中印關係有兩方面的誤判:一是對國際和地區政治經濟格局及其走勢,以及印度在其中的地位存在誤判;二是對中方在面臨嚴峻國際壓力背景下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等核心利益的決心存在誤判。

劉宗義:中印關係如何破局?印度對中印關係有兩個誤判!

資料圖:新華網

首先,對於當前的國際和地區格局,印度戰略界認識到國際體系處於轉型之中,其中最大的變化是中國的迅速崛起和美國的相對衰落。他們認爲,當前國際體系轉型的矛盾集中體現爲中美戰略競爭。

印度戰略界認爲中國成爲亞洲主導國家的可能性在上升,中國要將21世紀變爲“中國世紀”。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美國從奧巴馬時期就開始通過雙邊途徑並協調其盟友與夥伴對中國進行戰略圍堵和遏制。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對中國的遏制進一步增強,發起中美貿易戰,中國承受着巨大國際壓力。

對於印度來講,自莫迪上臺之後,在印度教民族主義情緒鼓動下,印度戰略界認爲印度已成爲世界一極,他們以此爲基礎運作其大國外交,希望實現“多極世界、多極亞洲”。他們認爲中國力量的迅速上升,以及中國在南亞和印度洋地區推進“一帶一路”的行動侵犯了印度的勢力範圍,是要在戰略上包圍印度,因此其對外戰略和周邊政策中“制衡中國”的一面非常突出。

印度不斷加強與美日澳等國的軍事和戰略合作,並希望推進與這些國家的經濟金融合作,對沖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甚至希望在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中取代中國。但同時,印度決策精英也企圖在中國面對美國巨大壓力之際,向中國施壓,在邊界、貿易、中巴關係、中國與南亞國家關係、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及核供應國集團等問題上獲取好處。

新冠疫情最早在中國爆發的時候,印度戰略界幸災樂禍,認爲中國可能會一蹶不振。同時,疫情期間暴露出的印度經濟對中國的嚴重依賴使印度中右翼勢力十分震驚。

印度政府企圖利用中美貿易戰和中國深陷新冠疫情之機挖中國牆角,遊說在華跨國公司將產業鏈和價值鏈轉移到印度,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去中國化”。但不久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印度也深陷其中,而中國已從疫情中走出並開始復工復產。

劉宗義:中印關係如何破局?印度對中印關係有兩個誤判!

有外媒稱中國復工復廠,穩定全球經濟發展信心(資料圖/新華網)

印度政府由於抗疫不力,經濟受到沉重打擊,衰退嚴重,其崛起勢頭受挫。中國軟硬實力和國際地位在疫情之後可能將更加突出,印度戰略界對此憂心忡忡,一些戰略界人士,包括前任及現任高官以及一些前駐華大使,喪失理性,遷怒中國,在印度及西方媒體上對中國的抗疫鬥爭百般污衊,甚至攻擊中國的政治制度,並將其上升到發展模式、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高度。印度政府及戰略界的“親美派”更是趁機提出印度與美國結盟,遏制中國。

其次,不知妥協、不懂交換是印度一貫的外交做派,在具體的對華政策及手段方面,印度對中國也是一味提要求,一味施壓。

從2014年莫迪上臺後,莫迪政府特別希望能夠解決兩國邊界問題。印度戰略界就此放出風聲,認爲中印兩國都是強勢領導人執政,正是徹底解決邊界問題的好時機。

印方之所以這麼急切解決邊界問題,一是擔心隨着中印實力差距日益擴大,邊界問題久拖不決對其不利;二是印度着眼於大國崛起戰略,希望在與中國解決邊界問題後,集中精力在南亞地區擺脫巴基斯坦的羈絆,並將其戰略重心向所謂“21世紀的全球戰略樞紐”印度洋方向轉移。

印度政府所採取的手段就是不斷在邊界地區推行“前進政策”或“攻勢防禦”政策:一是爲了搶佔邊境地區的戰略制高點,將實控線儘量向中方一側推移;二是爲製造事端,向中國施壓,按照印方意願覈定實控線。

然而,印方所認定的實控線與中方認定的相差甚遠,中方發現如果與印方覈實實控線,兩國會出現更多爭端。中方一貫主張邊界問題應“一攬子”解決,印方不僅在東段達旺等問題上拒不讓步,而且在西段又頑固堅持其所主張的實控線,企圖利用對其有利的國際局勢迫使中方完全按照印方意志解決邊界問題。

除邊界和實控線問題外,印度還不斷向中方提出其他要求。由於印方要價太高、貪得無厭、得寸進尺、不懂交換,中國對印度提出的要求比較慎重,由此導致雙邊關係不斷惡化。

2017年6月,洞朗對峙事件使中印關係跌入低谷。由於中方當時顧及金磚國家廈門峯會等重大活動,未對印方採取強硬手段,使得印方此後更加有恃無恐。

2018年武漢非正式會晤和2019年金奈非正式會晤之前,都發生過邊界對峙。

2020年1月,中國爆發新冠疫情之後,印度政府認爲中國內有疫情,外有美國壓力,無暇他顧,因此在邊界地區更加咄咄逼人,在加勒萬河谷等地越過中方實控線,架橋修路,搭建工事,導致兩軍對峙,在6月15日晚上發生加勒萬流血衝突。

中印關係的不確定性

加勒萬衝突之後,印度出臺了許多進一步惡化中印關係的政策措施。

7月3日,莫迪總理訪問拉達克前線並發表影射中國所謂“擴張主義”的講話。兩週後,印度國防部長拉賈納特-辛格巡視拉達克前線,並展示其從美、俄、法、以等國新進口的武器裝備。

印度已經放出口風,今年將邀請澳大利亞參加馬拉巴爾海軍演習,這意味着美日澳印四國軍事同盟基本成型。前段時間,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希望將七國集團擴大,邀請韓國、澳大利亞、印度、俄羅斯等國參加,共同探討如何對付中國。印度政府已經表示希望加入擴大後的七國集團,並與七國集團成員積極合作。

另外,印度也加入了英國發起的名爲“D10”的“民主合作伙伴俱樂部”,建立5G設備和其他技術的替代供應商名錄,避免依賴中國。印度政府還表示將派遣一位資深外交官擔任新駐臺北代表,並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公開表態“正密切關注”香港事態發展。

這些動作表明,印度仍在不斷示強,向中國施壓。莫迪政府的這些行爲僅用轉移國內矛盾來解釋已無法說通。

劉宗義:中印關係如何破局?印度對中印關係有兩個誤判!

在經濟領域,印度也不斷出臺一些非理性的、甚至帶有自殘性質、嚴重損害其國際商業形象的舉措。

加勒萬河谷衝突後,印度政府宣佈取消與中企合作的兩個火力發電廠項目,叫停來自中國的投資項目,對中國產品採取“消極”清關策略。6月30日,印度政府以國家安全名義禁止59款中國手機應用程序在印度使用。7月23日,印度政府又出臺措施限制中國企業參與其政府採購項目。

這些舉措表明印方將主動放棄對華“政經分離”原則,印度在經濟上已經走上“去中國化”的道路。

印方採取這些措施的背後,很難說沒有讓印度國內壟斷財團獨佔印度市場的考量。這同時也表明,印方對疫情之後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將發生重組深信不疑,也對印度所擁有的市場優勢極具信心,認爲美國和西方將會向印度大規模投資。

現在,印度正與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西蘭等“QUAD+”國家商討重新組建價值鏈和產業鏈,不斷遊說大型跨國公司將產業鏈從中國轉移到印度,並許諾提供種種優惠。7月9日,莫迪向全球公司發出投資邀請,聲稱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這與其“去中國化”的舉措相比,特別具有諷刺意味。

從印方的行事邏輯來看,加勒萬之類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但雙方人員傷亡確實屬於偶然。然而,印度的政黨制度、其國內高漲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情緒以及大量人員傷亡使莫迪政府陷入政策困境。

雖然中印雙方正在不斷通過外交和軍事渠道開展談判,使兩軍脫離接觸並使雙邊緊張狀態儘快解除,但莫迪政府仍企圖利用中國面臨美國巨大壓力的國際局勢,向中國繼續施壓,逼迫中國讓步,甚至主動與美國及其盟國進行戰略協調和輿論配合,給中印關係蒙上陰影,並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中印關係的困境

從表面看來,加勒萬衝突導致了中印關係惡化。實際上,加勒萬衝突只是印度對華政策調整的結果,而非主因。或者說,加勒萬衝突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中印緊張關係凸顯出來。從疫情後印度的戰略判斷以及加勒萬衝突後印度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中印關係很難一下子熱絡起來。

從目前形勢判斷,即使中印領導人再舉行一次非正式會晤,兩國關係恐怕也很難恢復正常。當前,美國特朗普政府正在挑起一場針對中國的冷戰,而莫迪政府最近的一系列行爲表明它正在緊緊追隨和配合美國對中國進行圍堵和遏制。雖然印度外長蘇傑生口口聲聲說“印度永遠不會成爲聯盟的一部分”,但印度現在幾乎已經站在了以美國爲首的反華勢力遏制中國的最前線。

兩國關係發展到這種局面,印度政府、印度各政黨、印度媒體以及印度戰略界幾乎一致將雙邊關係惡化的責任推到中國身上,幾乎沒有人對印度自身的問題進行反思,這種狀況讓人對中印關係的前景感到擔憂。

張雷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 作者:劉宗義 責任編輯:張雷_NB1601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