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簡稱“蘇”,省會南京,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與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接壤。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江寧府”與“蘇州府”之首字。同時,江蘇擁有中原、江淮、金陵、吳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截至2018年底,江蘇省下轄13個省轄市。其中,就常州市來說,人口超470萬,簡稱“常”,別稱龍城,是江蘇省地級市。在歷史上,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晉陵郡,置常州,轄晉陵、無錫、義興、江陰4縣。由此,就常州這一建制,始於隋朝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首先,常州市隸屬於江蘇省。在地理位置上,常州市位於東經119°08'—120°12’,北緯31°09'—32°04’之間,地處江蘇省南部、長三角腹地,東與無錫相鄰,西與南京、鎮江接壤,南與無錫、安徽宣城交界,與上海、南京兩大都市等距相望。總面積4375平方千米。常州市屬長江下游平原,兼有高沙平原和山丘湖圩。其中,平原面積1672平方千米,佔38.22%;丘陵山區面積1088平方千米,佔24.86%;長江、湖蕩水面積255平方千米,佔5.83%(加水庫、塘壩、內河等,總水面積約佔16%);圩田面積1360平方千米,佔31.09%(含內河、水庫等)。就常州市的歷史來說,6000餘年前,原始居民聚居於戚墅堰圩墩村一帶。周靈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吳王徐祭封季札於延陵,此爲常州文字記載第一名稱。

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吳國的疆域。在戰國時期,今江蘇省常州市一帶先屬越國,後成爲楚國的疆域。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稱毗陵。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常州市一帶成爲東吳的疆域。三國時吳大帝嘉禾三年(234年)實行屯田,轄毗陵、武進(今丹徒)、雲陽(今丹陽)3縣。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廢屯田典農校尉,改置毗陵郡,轄丹徒、曲阿、武進、延陵、毗陵、暨陽、無錫7縣。自此至清代,常州均爲郡、州、路、府所在地。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因避東海王世子毗名諱,改稱晉陵郡,該地區屬之。晉大興元年(318年)僑置蘭陵郡。南北朝時期,今常州市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廢晉陵郡,置常州,轄晉陵、無錫、義興、江陰4縣。由此,就常州市這一建制,始於隋朝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唐會昌四年(844年),也即唐朝後期,升常州爲望,列全國十望之一,轄5縣同上(含武進縣)。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建吳國,常州屬吳,史稱“三吳重鎮”。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常州路,轄晉陵、武進2縣和宜興、無錫2州,今常州市一帶屬之。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常州路爲長春府,轄武進、無錫、宜興、江陰4縣。明永樂七年(1409年),改長春府爲常州府,轄縣增靖江,計5縣,該地區屬之。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8縣,史稱“八邑名都”。

最後,到了1912年,陽湖縣併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屬江蘇省。1953年,常州市升爲省轄市。2002年4月,撤縣級武進市,設武進區,郊區更名爲新北區;常州市轄金壇、溧陽二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鐘樓、戚墅堰五區。2015年5月,撤銷常州市武進區和戚墅堰區,設立新的武進區;撤銷縣級金壇市,設立常州市金壇區。如今,常州市轄5個市轄區,代管1個縣級市,即金壇區、武進區、新北區、天寧區、鐘樓區、溧陽市。截至2018年底,常州市總面積達4375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爲472萬人。對於地級常州市,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