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在西亞有一個和中國一樣被稱作病夫的帝國,它就是奧斯曼帝國。兩大帝國有很多相同,又有很大不同。兩國都力圖通過維新提升自己,但保守勢力的強大,最終將之葬送。然而維新建立起來的軍隊,因爲有新思想,成爲國家不穩定因素。

正是這個不穩定因素,讓奧斯曼帝國走向滅亡,而中國經過不斷摸索重新站立。

奧斯曼地跨亞歐非,此等中心地帶控制着重要出海口,加上豐富的油田資源,讓英法俄等列強垂涎不已。

奧斯曼帝國內部有保皇的革新派,他們沒有和國內新勢力合作。而新勢力最終成長成青年土耳其黨,這是一羣受西方思想的青年人組成的政黨。他們的存在,決定了奧斯曼的未來。

奧斯曼帝國強盛時曾讓歐洲顫抖,在1683年時疆域最大,然而丟失領土也是這一年開始的。曾是唯一能挑戰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勢力——奧斯曼帝國接連敗於奧地利人,進入了220多年的衰退期。

奧斯曼衰老時正是西方興起,海上貿易的發達,讓歐洲人向外擴張。奧斯曼作爲曾威懾歐洲的強國,自然被人魚肉。

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德國之後成爲了奧斯曼的支持者,兩國關係深厚。

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發動政變,此後土耳其開始大改革。但這些改革是在保留蘇丹的情況下進行,這也預示改革並不徹底。

因爲和德國的緣分,青年土耳其黨在1913年邀請德國人爲自己將軍隊現代化,併購買了大量武器。然而帝國內部的爭鬥,並未讓讓帝國煥發光彩。上層的博弈,讓國內局勢緊張,到一戰時變得很明顯。

一戰剛開始,奧斯曼帝國猶豫要不要參戰。有人主張向英法靠攏,可和俄國人又不對付,所以沒有結盟。有人想和德國結盟,因爲奧斯曼的軍隊就是德國人幫忙的,德國模式也被認爲適合奧斯曼。

最終親德派的青年土耳其黨獲勝,奧斯曼向協約國宣戰。參戰後的奧斯曼帝國勝少敗多,國內重要地區屢受威脅。

這時,土耳其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凱末爾登場。凱末爾出身貧困,所以參軍解決生活問題。軍中的生涯讓凱末爾懂得西方那一套,凱末爾對西方的思想表示認可。

1915年2月,將近50萬部隊協約國軍進攻土耳其的加里波利半島,凱末爾被任命爲爲第十九師上校師長迎戰。經過一個夏天、一個秋天、一個冬天,凱末爾的成功逼退敵人,此戰也成他傑作。

突獲勝利的奧斯曼帝國如沐春風,凱末爾的名氣因此大漲。

戰爭結束後,奧斯曼帝國被操縱分裂。

凱末爾成爲土耳其的實權人物。他主張廢除蘇丹、建立共和國、廢除土耳其傳統的圓柱形紅色帽子等,但這些就是保守派的命根子,就像中國辛亥革命後剪辮子般,豈能說廢就廢。

1925年2月,土耳其東部叛亂。凱末爾使用雷霆手段,打擊任何反對勢力,終究完成改革。

此外,獲得新生的土耳其,女子地位前所未有的提高。到1933年,有13名女人成爲法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