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綠草灘上,一座臨時搭的帳篷裏,玉樹州委常委、雜多縣委書記才旦周正與蘇魯鄉山榮村的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話家常呢。不但帳篷裏坐滿了人,帳篷外也圍了一圈的村民,大家對正在討論的話題顯然都十分關心。

座談會現場,山榮村村支部書記才加正在發言。記者/攝

提起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很多人可能沒怎麼聽過,但只要補上一句“瀾滄江源第一縣”,估計一下子就都有概念了。在青海,雜多是離省城西寧最遠的一個縣,平均海拔超過4100米,全境屬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人口密度最稀疏的地區之一。同時,由於地處偏遠、人口稀疏、產業單一,雜多縣也是青海省貧困發生率最高、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

2020年4月,在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級脫貧攻堅的不懈努力下,經縣級自查、州級覈實及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覈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告:雜多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在雜多發展歷史上是一座了不起的里程碑!

“總書記提出要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這個目標在我們雜多已經實現了,接下來我們要謀劃的是進一步致富的問題,是鄉村振興的問題”,才旦周跟大夥道出此行調研座談的目的。

精準扶貧的這幾年,雜多縣全面落實各項脫貧政策,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顯提升。以蘇魯鄉山榮村爲例,爲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全村結合“10.17”災後重建建房158套,易地扶貧搬遷37戶215人,危房改造130戶,村民的居住條件有了大幅改善。牧民新農合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已達到100%,貧困人口住院個人醫療費用的報銷比例達到了9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醫生”雙簽約覆蓋率達到了100%,村民們再也不用爲缺錢看病發愁了。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教育醫療,山榮村村民們的生活都已今非昔比。

“向書記彙報一下,現在我們村村民們的日子過得都很好,大家衷心地感謝黨和政府。我們村委會也正在考慮下一步發展的方向,脫貧之後,我們還要致富呢,大家幹勁足得很”,村支部書記才加的一番陳述令人振奮。

山榮村的村民,她們的衣着打扮,早已不是我們印象中衣衫破舊的樣子。記者/攝

要想脫貧之後更致富,首先要把過剩勞動力從傳統的放牧中解放出來,這樣才能拓展其他的產業。現在山榮村共有人口2500多人,草場37萬多畝,有犛牛7000多頭。按照高原草場的環境承載量,再要提高犛牛頭數已沒多大空間,關鍵是通過提高放牧的效率,把過剩的勞動力解放出來,讓他們從事其他的生產經營,鄉村振興才能具有內生動力。

“我們其實已經有方向了,就是通過合作社的方式組織放牧,然後考慮其他的經營”,村主任尕加胸有成竹地說。目前爲止,村裏根據實際成立了32個畜羣小組,每個小組的犛牛一起放牧,每戶牧民每三到五年會輪放一次,這樣超過三分之二多的勞動力就解放出來了,可以做些其他的副業,或者到縣城去工作,都能有效提高村民的收入。

“客觀地說,我們村目前的合作社水平還比較低,要真正使村裏經濟發展有質的提升,還得在合作的層次上更加深入”,村裏的第一書記劉帥介紹說。劉帥是雜多縣對口扶貧單位派來的掛職幹部,至今已在這兒工作兩年多,對村裏的情況和發展方向都已摸得很清楚。最近一段時期,他和村委會正在籌劃建立“家庭牧場”的事兒呢。

山榮村的衛生室內景 記者/攝

山榮村要建的“家庭牧場”不是傳統的個體化放牧,也不是大規模經營,而是立足實際的小規模合作化經營。重點解決的是提升畜牧產品的品質和加工能力,不僅提高產品附加值,也使過剩勞動力從傳統放牧中解放出來之後有新的產業依託,能夠在城鎮中安心地工作和生活。在對口扶貧單位的幫扶下,村裏正在就組織形式、市場開拓、合作伙伴等進行研究規劃,相信有了企業化的生產組織和市場渠道,就可以明顯提高畜產品的附加值,進而帶動形成新產業,這樣山榮這個高原鄉村就能邁入發展快車道、實現鄉村振興。

從山榮村遙望遠處的雪山 記者/攝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爲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在海拔4100多米的高原上,雜多縣山榮村的村民們也信心滿滿。曾經伴隨他們世世代代的貧困,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中已被消滅。現在,他們意氣風發,正準備要再接再厲大幹一番,定要在這片空氣稀薄的美麗高原上,建設出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