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95后”,黄策勋已经是创业老手了。在连续6年的创业中,他始终在努力打造一个“艺术服务界的滴滴打车”,并且越来越接近。

还没有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时候,他就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策世文化依托于学校的艺术学生,建立了艺术人才资源库,涵盖艺术的各个门类,如设计、软装、墙绘、艺术品装饰等,通过公司平台将客户需求与资源库里合适的人才对接,后者用专业技能完成项目订单。

一方面解决客户对艺术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艺术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工作选择,也更自由——这是一个需求端和供给端都迅速增长的时代,黄策勋是在二者之间架起桥梁,将对艺术的需求和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直接连接起来。

年轻人的梦想有时是把双刃剑,让人奋进,也可能会让人忽视当下现实的困难,但黄策勋同时保有了对梦想的执着和冷静,他毫不怀疑目标,也不急于突进。

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把当下的事做好,认真对待每一步,积累案例经验,不断优化服务,这是他正在夯实的基础,也是需要在长久的发展中始终关注的系统工程。

黄策勋性格活泼,刚进入大学就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组织过很多大型商业活动,例如车展、商家活动策划等。在无数次活动中,他接触到很多艺术界的前辈、学长,学习他们怎样在不同的场合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后来他也经常带着学弟学妹做相同的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完成了对策世文化运作模式的构想。这些人成为了策世资源库最初的人才来源。

在大学生涯的后期,他就在验证这个模式了:建立一个艺术人才库,根据项目进行工作,公司由专业和管理能力强的几个人组成管理层,有专业技能傍身,可以很好地把客户诉求转换成艺术思考,提出具体的表现方式,再把这些传达给适合的创作者,系统有序地完成项目。

在黄策勋看来,艺术生面临一种比较尴尬的就业状况,很多人毕业前会在传媒或艺术公司实习,薪资低,工作却不少,实习期满拿不到工作合同,也不太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他也是学艺术出身,对此深有感触。

而策世文化可以为这些艺术生提供适合的项目,以项目计算报酬,“在我们这儿工作,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不要求天天上班,按项目工作量和作品计算报酬,做多少拿多少。”黄策勋想做的是,让员工的时间能自由分配,得到的报酬能够匹配工作付出,就像开滴滴专车一样,跑多少路程就是多少钱。

怎样选择合适的人,黄策勋也有一套逻辑。管理人员会首先与客户沟通,确定他想要的风格和方案,再根据具体要求、预算和工作量把工作分配给资源库里合适的人来完成。

策世的优势就在于,这个拥有几百人的资源库,可以满足各种风格的设计和创作。考虑到公司将来的发展,规模与客户载量变大后,又可以吸纳这些资源库里的人才成为管理层,因为整个公司里都是专业性人才,公司规模也就不会受限于管理层的固有大小。

无论从结构模式上,还是商业上,黄策勋都能看到明朗的前景,未来大有可为。

据黄策勋对同龄人的观察,大学生在校园时期,与社会是相对脱节的,在他们走向社会时,需要一个缓冲过程,在社会上无数的选择当中找准自己的方向,而策世为他们打开一扇接触社会的门,去思考,去尝试。

他也有自己的思考:“毕业生刚踏入社会,可能会有些浮躁,或者急功近利,这些都是不必要的,因为我们还年轻。现在社会是以指数形式增长的,可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30岁的时候,在某个领域就能够拥有自己的位置,以自己适应,不跟社会脱节,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

他认为,在与社会接轨的时候,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姿态——用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社会。

“未来可能没有谁固定地只有一个身份。”以往传统中用一个职业、一份工作定义一个人的方式将不再适合,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在自我身份的基础上,对工作和时间做出自主安排,“在策世,我们就可以实现这样的自主”。

时间管理对黄策勋来说至关重要,包括对自我时间的管理与掌控,也包括对长期主义的坚持与积淀。

所以他非常注重积累。也因为这个原因,黄策勋沉下身心投入在公司的运营中。对当下负责,是走向更远的未来最坚实的步履,也是追求将来理想生活姿态的通途。

黄策勋小时候就开始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好奇:“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过这种体会,晚上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听完一首歌,脑子里浮想联翩,一不小心就失眠?”

对艺术的热爱让他想做一些事,把艺术带到普通民众的生活当中。

艺术大邦德国曾经有一项举措,给艺术家以某种形式的财政补助,其动因被归结为艺术可以抚慰人心,帮助人们度过困境。黄策勋出身于艺术专业,对艺术有执着的追求,也希望能带给人们艺术的力量。并且,他很早就注意到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高的艺术和审美要求,千篇一律的流水线装饰不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感的追求。

但他不希望将艺术商品化,而要在于社会相融合的过程中保留其完整的艺术价值:“就是审美和人文价值。商业价值是必要的,但不是首要的,否则就违背了我的初衷。”

从一开始就努力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寻求平衡。此前的艺术市场,存在一些虚高定价和劣质低价的恶意竞争现象,他认为都是对艺术的伤害:前者人为提高了艺术门槛从而减少了它的受众,将艺术装入象牙塔内束之高阁;而后者则无视艺术家的付出,让以次充好的东西泛滥,使民众失去对艺术的信任。

黄策勋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市场更规范一些。一个普通大学生的作品,和成名画家的作品,价值自然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作品,和不同的创作要求,进行适合的收费,这是黄策勋认为的合理方式,是让艺术走入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最好途径,过高或者过低都是不行的。

然而收费还不是黄策勋最重视的问题,在他看来,质量是第一位的。艺术和设计的工作专业性有时无法从时间上直接体现,可能客户看到的一幅绘画、一张设计图纸,只是几天或者几个小时的成果,但画家和设计师在创作之前长时间的思考与尝试是看不见的,所以策世会从多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评定,从评定结果来体现作品质量。

种种努力,黄策勋都是希望实现一个更合理的艺术环境,也许少数几个人的力量无法扭转整个市场的局面,但只要向好的方向坚持,能做到一点,比不做要好。

黄策勋的专业是制片管理,宣传片和传媒类项目就由他主管,“我能了解每个客户的需求最终呈现是什么样的,每个环节需要完成什么工作,也知道怎么去分配给最合适的人”。

策世的其他服务,比如设计、墙绘、软装等,每个门类都有相应专业的人统筹管理,跨门类的服务则由管理层协同合作。这是一个在学生时代就得到验证的方式,事实证明是可行的。

经过几年的沉淀和积累,策世文化不再局限于单独的项目,他们积累了不少固定大客户,比如商场、地产商等,在南京的合作范围已经跨域了多个行业,在文化艺术展、艺术设计、艺术装饰等方面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对黄策勋的努力是一种肯定。

艺术工作者资源和稳定的客户关系是相互促进的,黄策勋确信他正走在一条正反馈的道路上。

或许他的步伐不够快,但他走得足够稳。“在什么样的阶段和时机做什么样的事情。”黄策勋对待创业是如此,对待梦想也是如此。

他还有一个梦想是拍电影,电影是他对艺术世界最早的渴望,也是促使他选择艺术作为事业和追求的原因,所以大学里他学了制片管理专业。只是,如果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贸然去拍电影,结果多半是惨淡的,甚至生活也会陷入困顿,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因此他选择了稳步慢行,先拍短片,同时为客户拍摄广告片和宣传片,慢慢等待时机。

“你必须先做到第一步,有东西被别人看到了,别人才会觉得好。万事开头难,你只是想做这个事情,但却没做过的时候,人家凭什么相信你能做好?”待积攒到足够的力量,机会到来,他就已做好了准备,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他说:“我愿意为梦想付出代价。”就像他说愿意为梦想付出代价一样,他也愿意为梦想沉下身躯,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开拓。最后,他引用梁启超的一句话用来形容自己:“十年饮冰,不凉热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