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湖畔大學學習滿3年的企業家學員們,迎來最重要的階段小考:論文答辯。大家從各自的實踐中尋找選題,幾乎涵蓋了近幾年商業領域的所有重大議題。儘管選題各不相同,但企業家們不約而同指向了一個方向:傳統行業更有機會從技術中受益,今天數字化的變革纔剛剛開始,未來每一個行業都會變成技術驅動的現代行業。

(圖:湖畔大學三屆學員答辯現場)

一位從互聯網行業轉去做快消品的學員分享說,提到傳統產業,大家往往認爲與技術無關了,但實際上,今天所謂的傳統行業,當年也是因爲用好技術而崛起的。比如沃爾瑪,就是因爲最早應用了衛星技術,每週把店鋪的數據傳到總部來進行管理,由此降低鋪貨的耗損成本,所以才做到了全球連鎖。而那些被認爲是現代行業的技術公司卻常常面臨被顛覆的風險。

大家認爲,技術是公平的,傳統行業與現代行業沒有高下之分,關鍵是看誰能用好技術。而相比那些技術應用非常成熟、效率已經非常高的現代行業,傳統行業更容易享受技術的紅利,變革的需求也更緊迫。“未來的機會在傳統行業,每一個行業都會變成技術驅動的現代行業。”

(圖:三屆學員馬鐵民在做答辯陳述)

來自農業、醫療、教育、互聯網等行業的創業者紛紛把目光聚焦到了這個問題上。“生菜大王”馬鐵民,看起來離數字化很遠,3年前他就是帶着被互聯網浪潮衝擊的“危機感”入學湖畔。答辯現場,他給老師同學們上了一堂“數字農業課”。

“跟三年前比,我們已經具備了數字化的基礎,在每個智慧溫室裏面安裝200多個傳感器,用農業大腦中的植物模型來指導生產,用IoT系統把物流、勞工、加工的信息存儲起來。我們通過分析消費者的復購情況,現在一個季度就能選出四五款爆款,大規模在上游進行種植。”馬鐵民對於數字化農業的探索引發了大家的共鳴和討論。

信達生物創始人俞德超博士答辯時說,生物技術的進步讓很多過去不能治的病得到了有效治療,未來要加強基礎研究,加大科研投入,研製出更多老百姓能夠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VIPKID創始人米雯娟,講述瞭如何用科技手段探索教育普惠的故事,他們的鄉村公益英語課堂項目,到現在已經覆蓋了1000所鄉村小學。

(圖:馬雲在答辯現場有感而發)

“今天如果再創業,我一定不選互聯網,我要進入傳統行業。數字化技術纔剛剛開始,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機會,未來十年、二十年,全面的技術化、全面的數字經濟化,將會推動整個社會各方面改革。”聽完大家的答辯,馬雲有感而發,“對於湖畔同學們而言,看到了變革的機會,是一份很大的責任,要一起去喚醒,把這些理念、思想變成行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