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援藏干部带队验收新建公路。

“缺氧不缺精神,迄今为止,通州区援藏队伍中无违规违纪行为发生,无一例针对通州援藏干部的举报,无论是工作实效还是党风廉政方面,都表明我们的援藏干部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近日,区纪委监委扶贫协作监督组在通州对口援助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开展扶贫领域监督,谈及这支奋战在高原上的通州“铁军”,监督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在海拔约4200米高的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夺底乡维巴村林宗组,村民组长多扎和其他9户村民近日来心情颇为激动,眼见着自家原来破旧的小平房,变成了宽敞洋气又不失藏族特色的二层小楼,白天可远眺高原如画的自然美景,夜晚可透过玻璃顶观满天繁星,搬入新家之余,还能搞起旅游产业。

与村民们同样高兴的,还有来自通州的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干部米志远。去年,由北京市援建的民俗旅游村建设项目好客臧家正式启动,挂职城关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的米志远成为该项目的牵头负责人。项目以文旅产业扶贫为抓手,以当地家庭为依托,以藏式民宿为特点,以当地居民为经营管理者,带动当地老百姓转移就业。

为让项目顺利推进,一年来,米志远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以过硬的工作作风,紧盯项目进展,保证项目质量。“好的过程才能预示好的结果,在施工中,我一两个星期就会上去一次,在初步验收的时候,我们采取一户一验的方式,施工方、村民、村民小组负责人、监理等都一同参与,村民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当场就可以提出来,每块瓷砖铺得实不实我们都会挨个去敲。”米志远告诉记者,要把为当地群众盖房子当成是自家的事一样严格把关。

用真情浇灌,必会出实效。目前,项目一期已完成初步验收,村民们搬入新居、开展新事业都指日可待。

在雪域高原上,通州区援藏干部们不仅带去了副中心干部过硬的工作作风,也带去了好的经验方法。援藏干部、拉萨市城关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赵波每日最多的工作就是和商户打交道,他运用在通州信访办工作时接待群众的工作经验,在依法依规执法的前提下,加强柔性引导,既不能让商户影响社会秩序,又要让他们有出路。

“拉萨北环路上,原来自发形成了水果批发市场,运货车辆乱停放影响交通秩序,造成安全隐患,但当地群众又对水果市场有需求,所以我们就对商户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向他们明晰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对他们货运车辆停放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在保持城市风貌和环境卫生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有序销售。”赵波介绍。

“在西藏,最缺的是氧气,最不能缺的是精神。”这是通州区援藏干部们的一句口头禅。在比奉献中,每一位援藏干部都不甘下风。白天工作、晚上进行理论学习、夜查至凌晨一两点、每天夜里必须吸氧才能入眠、身体小有不适仍坚持工作……援藏干部对这样的工作节奏已经习以为常。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他们皮肤晒出了高原色,体重平均都下降了近20斤,对此他们却笑称:来西藏的“减肥”效果要比去健身房强得多。

正是带着对当地群众深厚的感情开展工作,才能有感知感慨感悟,进而感染当地群众。这“五感”也是通州区援藏干部的一致理念。而除了“五感”,通州区援藏干部还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实际,结合思想作风建设成果,总结出了“八实”“六位”“三动”“两下”。“八实”即诚实老实做人、扎实踏实工作、务实求实学习、朴实充实生活;“六位”即提高政治站位、工作精准定位、准确选位、有效落位、到位不越位;“三动”即凡事先感动自己才能触动他人,推动事业;而“两下”则是要么拿下,要么放下,对援藏工作精准科学研判,肯下苦功夫,但不好高骛远。

“这‘八实’‘六位’‘五感’‘三动’‘两下’没有虚话套话,全部源于我们的工作实际,源于我们每一次调研、走访牧民家庭、对接工作。”北京援藏第八临时党支部书记、通州区援藏干部、拉萨市城关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何维说,重意识、严纪律、强作风、讲廉政是促进通州区一个个援藏项目扎实落地的保障,最终惠及当地百姓,带动当地群众一道奔小康。

在援藏工作中,通州区干部能够一心一意为当地百姓抓项目、干实事,离不开纪检工作的同步开展。通州区援藏干部所属的北京援藏第八临时党支部通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廉政警示教育,落实各项制度要求,深化廉政作风建设,狠抓责任落实。

“我们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照支部成员存在的倾向性苗头和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深入查摆问题,剖析思想根源,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常态,坚持守纪律、讲规矩,不让任何一个同志掉队。”何维表示。

强化监督、从严治党,来自通州区的扶贫干部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以实际行动书写青春华章,在脱贫攻坚战中交出“副中心答卷”。

记者:陈冬菊

编辑:彭昌阳、赵琪

责任编辑:王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