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对楚霸王项羽不陌生吧?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当初秦始皇灭了楚国,项羽的爷爷项燕兵败自杀前发毒誓:“楚虽三户,亡秦者楚也”。

意思是说楚国哪怕只剩下三户,灭秦的一定是楚国人,结果项羽长大后灭了秦国。

项羽出生于贵族,却有“力拔山兮万夫不挡”之勇,史书记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项羽画像)

项羽推翻秦朝以后,他和刘邦展开了“逐鹿中原”的“楚汉相争”,言外之意就是说秦朝灭亡了,将来咱俩谁坐天下呢?

说实话,人们更希望项羽坐天下,因为他出身贵族有高贵的品质,但是项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刚愎自用、不给别人表现的机会,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也就是不能好好利用人才。

而刘邦恰恰和他相反,刘邦是底层出身,没多大能力,但他善于利用人才。

刘邦手才人才济济,比如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都是他的肱骨之臣。

公元前202年,项羽为了尽快结束楚汉战争,和刘邦约架,决定在垓下决一死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

垓下位于河北省灵璧境内,是楚汉相争最后决战的战场遗址,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

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关键性的战役项羽一败涂地,最后自刎于乌江渡口。

按照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当时乌江亭长驾船要把项羽渡过乌江,同时安慰项羽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然而项羽却拒绝了,拔剑自刎于乌江渡口

项羽为什么不渡江以图东山再起呢?

顺带普及一下知识,楚汉争霸之时,项羽、刘邦双方最后大决战的垓下古战场,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四十里的沱河北岸。

史学家认为乌江是安徽马鞍山市和县的乌江,在马鞍山和县东北约20公里有个乌江镇,据说镇名就来自于镇北的乌江河,乌江河是东渡长江的渡口,因此和县的乌江是项羽自杀之地。

回到主题,有人说项羽之所以不渡乌江,是因为他的小妾虞姬自杀了。

我查了一下,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虞姬不像是自杀,倒像是项羽杀了虞姬,目的就是保全虞姬的名节,防止她落入刘邦手中被侮辱。

《史记》原文是这样: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翻译过来就是:项王悲痛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锥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

从这段话中可以透露出项羽有点无奈,如何处理虞姬才好呢?毕竟虞姬是个累赘,带着虞姬渡江是不可能的。

司马迁倒是没说项羽杀了虞姬,但是也没说虞姬是怎样死的。

这就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虞姬听出项羽的无奈自杀了,要么是项羽为了保全虞姬的名节杀了她。

总之一句话,项羽不是因为虞姬之死而不渡江的。

另外从司马迁的记述也可以看出端倪。项羽垓下决战惨败,只带着八佰多士兵逃往乌江渡口,这时的项羽如果没有渡江的意思就不会带着800人逃了,惨败已经定局,要想自杀在什么时候都可以自杀。

咱们接着往下看,项羽的身后是刘邦的汉兵紧追不舍,项羽逐渐由800多人减员到了100多人,一番拼杀过后,到最后项羽身边只剩下28人了,这时候项羽还在往乌江方向逃,他把28人分成4路,每7人为一组突围,最后项羽一个人杀奔了乌江渡口。

大家想一想,如果此时项羽不想渡江,他完全可以自杀,没必要非要在乌江渡口自杀。这从侧面说明项羽一直有东渡乌江的想法。

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乌江亭长驾船要渡他过江时,并好言规劝项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却拔剑自刎,项羽唱的哪出戏呢?

我分析项羽是没脸回江东,之前他带的那么多江东子弟推翻了秦朝,到最后让刘邦摘了桃子,回去后怎样向江东父老交代?

既然是这样,项羽为什么还奋力拼杀去乌江渡口呢?

我们从项羽对驾船的亭长说的一番话里找原因。

项羽对驾船亭长说:“我失败不是我能力不足,是上天要灭亡我,上天要灭我,我回去也没什么意义。”

我恍然大悟,项羽执意要见亭长,原来就是想把这些话让亭长传给江东父老,开脱自己的责任。

这说明项羽是多么样的完美,到死还注重自己的名声,这好比是诸葛亮失败后找原因说“天不灭曹”一样的道理。

呜呼哀哉,贵族出身的项羽看中的就是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为了虚名他不回江东,其实并不是说他为了天下苍生避免战乱而放弃了努力,项羽从来不像刘邦那样务实。

刘邦为了坐天下可以忍受耻辱,刘邦在逃命的时候,为了自己活命,他把自己的儿女都踹下了车,这换做项羽做不到,可以说换做任何一个人也做不出这事。

如果项羽的境地换做是刘邦,我估计刘邦麻溜上船回江东去了,并且对追上来的汉兵挥手致意,“别追了,我们以后再见”,历史不能假设,但凡项羽有一半刘邦这种思想,我估计刘邦也不会坐稳天下!

文/秉烛读夏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