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看過《三國演義》吧,在諸葛亮出場之後幾乎每一場戰爭都是預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給人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特別是在看人才方面,他能很輕易地分辨出此人的長處和短處,更好地去給他安排職位,可是“揮淚斬馬謖”的這個事件裏,他爲何卻看走了眼呢?

在諸葛亮初次北伐的時候當時其實手裏的悍將還是不少的,完全可以派一個比較穩妥的人去守街亭,可是他卻獨斷的選擇了馬謖。要說其中原因的話,那就要提一下馬謖的哥哥馬良了,諸葛亮和馬良的關係一直是比較好的,在馬良死後諸葛亮認爲其中有自己的一部分責任,所以一直想要找個機會去彌補。

所以在當時遇到這個機會的時候想到了破格提拔馬謖,正好也了卻自己的一樁心事,其實他也不是一下子就做出決定的。劉備臨死前提到過的"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諸葛亮也是認同這個觀點的,他個人感覺馬謖這個人也不是很靠得住。

不過在當時魏延經常跟諸葛亮做對,他沒有太大的精力去選擇更合適的人選,他個人感覺馬謖雖然尚且有不足之處,可是在軍事指揮上還是有一定優點的,所以最終選擇了提拔他。在北伐初期的時候一切順利,曹魏三郡輕易的就拿到了手,諸葛亮開始有點放鬆了警惕。

諸葛亮認爲馬謖守街亭是穩穩當當的,因爲他還安排了王平去充當輔助,另外街亭易守難攻,只要做好埋伏完全是不可能被攻破的。可是萬萬沒想到的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諸葛亮這種智慧的,馬謖不聽王平的勸告選擇了在山頂紮營,結果被截斷了糧草,街亭就這樣破了,蜀國的國運也就這樣衰弱了下來。

諸葛亮其實本來以爲守街亭是輕而易舉的,等北伐成功之後可以藉此給馬謖升官的機會,這樣自己對馬良的愧疚也能少一些。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切都沒有如願,在殺馬謖的時候諸葛亮內心不僅自己十分的自責,而且對馬良也是相當的愧疚,最痛苦的應該是他了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