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教師節的“年紀”不大,但教師這個職業卻源遠流長。不同年代的老師,有着怎樣的感受和經歷?他們的教師節如何度過?近日,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採訪了多位不同時期執教的老師,聽他們講述那些年在三尺講臺上的艱辛付出和收穫的幸福。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教師地位不算高,一人教授多門課

“如果有來生,我還願意做一名老師!”已退休25年的顧琪回顧自己的教師生涯,很慶幸自己能成爲一名教師。1964年,顧琪從廣西大學物理專業畢業,被分配到南寧市第十四中學。當年十四中剛建校,她成了該校第一批教師。顧琪的父親聽說女兒當了老師,滿臉不高興,顧琪表示,當時能理解父親的心情,“因爲當時教師的社會地位不算高”。

然而,將一屆屆的學生帶到畢業,顧琪逐漸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因爲常常要照顧學生,有時甚至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看着自己教的學生考上名校,顧琪充滿自豪。

1994年,顧琪光榮退休,她最高興的事莫過於很早畢業的學生仍然記得她。每到教師節,她常常會收到學生髮來的祝福短信,有的還邀請她去參加聚會。

“現在當老師幸福多了。”尹老師從教師崗位上退休已有10年,提起上世紀70年代的從教生涯,她感慨萬千。1979年,尹老師成爲一名鄉村小學教師。那時的教師待遇不高,鄉村教師的工資還和農業生產掛鉤。老師除了上課,還要經常種田種地。

“那時老師也少,一個人身兼多職。”尹老師說,那時候的小學教師是“萬金油”,什麼都教。在鄉下,每個教師每天五六節課,很多人甚至包了一至二年級整個班。尹老師曾經就包過班,要上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甚至體育課程。

在尹老師的印象中,雖然那時候的教師待遇並不高,但當自己走上講臺,仍覺得內心十分滿足。“那會兒當老師的,都是對這份工作發自內心的喜愛。”尹老師說。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社會地位提高,職業受人尊敬

1981年,夏老師從大學畢業,成爲一名中學老師。1985年,新中國迎來第一個教師節,夏老師最大的感受是,過去社會地位不高的教師,突然備受關注。“相鄰的友好單位送來了好多慰問品,突然感覺到教師受人尊重了。”

夏老師介紹,改革開放之初,物質比較匱乏,在教師節這天收到毛巾被、熱水瓶等慰問品,老師們會非常開心。每件慰問品上,贈送單位都會印上教師節快樂的字樣,並留下贈送單位名稱。後來,隨着人們生活條件逐漸提高,老師們的更多的企盼轉到了精神層面。

1986年,國家開始表彰優秀教師,夏老師所在的學校就有一名老教師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一時間轟動校園。1993年的教師節,夏老師也收穫了自己畢生難忘的榮譽,成爲全國優秀教師。

1987年,蔣曉榮從師範學校畢業,成爲一名小學老師。她對教師節的印象,來自於孩子那一張張笑臉,和一張張手工卡片。

▲蔣曉榮老師保存的一張賀卡。蔣曉榮供圖

蔣曉榮介紹,那時孩子們送的賀卡大部分是自制的,到了上世紀90年代,手工卡片少了,孩子們買來的賀卡也越來越精緻,從明信片到雙頁賀卡,再到立體賀卡、音樂賀卡。

每年教師節,蔣曉榮都會收到不少賀卡,她會特別保留下來。她說,不管是手工賀卡還是購買的賀卡,都代表着孩子們對自己的認可和喜愛。

近二十年

節日禮物個性化,老師更有親和力

2014年,從南寧師範大學(原廣西師範學院)畢業後,黎乙瑤成爲南寧市五象教育集團五象小學一名小學老師。每到教師節,她最開心的就是收到孩子贈送的各種賀卡、以及孩子畫的畫。這些年,最讓黎乙瑤記憶深刻的教師節禮物,是一名孩子的手寫版祝福語。這名學生上到五六年級後,每次給黎乙瑤的賀卡里,會細細寫下一年來與老師相處的暖人瞬間。

除了常規版教師節禮物,有些禮物也越來越個性化。黎乙瑤曾在教師節收到一本相冊,相冊裏是班級活動以及部分學生的照片。

▲南寧市第四十七中學今年準備送出的感恩信件。南寧市第四十七中學供圖

近年來,一些學校會在教師節這天引導學生學會感恩。這兩年,南寧市第四十七中學有個特殊的活動,學校會在教師節前,倡議初一、初二年級的學生給最喜歡的一位小學老師寫一封信,把最想說的話寫在信中。據瞭解,今年該校學生寫的感恩信已收集好。9月10日上午,該校老師會帶領學生代表,把學生的感恩信分頭送到附近的小學,距離遠的信件會通過郵寄的方式送出。

伍老師走上教師崗位已有近10個年頭,在他看來,這些年尊師重教的氛圍越來越濃,身邊想當老師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在伍老師任教的學校,每年教師節不僅是老師的節日,也是學生的節日。學校把教師節過成雙節,既營造了尊師的氛圍,也體現了對學生的愛心。

在伍老師看來,現在老師比以前更有親和力,也更能和學生打成一片。伍老師和班上的學生也一直保持着亦師亦友的關係。伍老師表示,只有努力找到和學生的共同語言,用心愛護每個學生,才能讓學生真正服你敬你,老師才能更好發揮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