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樹上有個好地方》劇照

新時代呼喚塑造教師銀幕新形象

彭久生

藝術源於生活並影響改變着生活。電影藝術作爲最受歡迎的藝術形式之一,誕生一百多年來長盛不衰,通過銀幕形象塑造和廣泛的傳播影響着人的思想和靈魂,推動着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其中,教育題材電影在這方面的作用尤值得關注。如近期推出的影片《樹上有個好地方》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思考,儼然成爲一個社會熱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電影創作者基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生活、體驗思考,塑造出一系列生動、感人的光輝教師形象,爲反映和促進新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教師銀幕形象映射不同時代印記

改革開放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整個社會對文化和知識都表現出如飢似渴的狀態,加之高考的恢復和放開,使“知識改變命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觀念和認識得到廣泛認知與傳播。教師作爲知識、文化的傳承者,得到了全社會的重視和歌贊,尤其是1985年9月10日,我國的第一個教師節的設立,教師的社會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有關教師題材的影片顯著增多,在教師銀幕形象塑造上也開始呈現多樣化趨勢。同期出品的比較有影響的影片有《泉水叮咚》《鳳凰琴》《孩子王》《燭光裏的微笑》等。在這些影片中,大多老師形象都是無私奉獻的道德典範,他們愛生如子,如父如母,表現出高尚的人格力量,正如人們稱讚的那樣,“春蠶精神”“蠟炬精神”“老黃牛精神”是他們共有的品質。其中,影片《孩子王》中塑造的“瘋瘋癲癲”的“老杆”算是一個另類,作爲一部故事發生在“文革”時期的影片,或許是釋放對知識分子“文革”期間所遭遇迫害而鳴不平的情緒表達,人物形象塑造在反思質問當時教育弊端的同時,更多凸顯的是知識分子氣節。

電影《孩子王》海報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後,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加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原因,該時期教師銀幕形象豐富且複雜,呈現多元化趨勢。《一個都不能少》《美麗的大腳》《我的教師生涯》《老師·好》等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作品中,教師形象一改之前的“完人”模式,增添了不少普通人常見的缺點、瑕疵和訴求,但整體觀感上卻並沒有矮化人物形象,反而拉近了銀幕形象與受衆之間的距離,使人物形象充滿了生活氣息,更加鮮活、豐滿,更加可敬、可親。如《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儘管還只是一個孩子,儘管只是因爲無人可用才被動成爲一個鄉村臨時代課老師,儘管她甚至不會代課,只是一個臨時看護人角色,卻因爲履行一個約定,從而排除一切困難阻力,踏上了一條艱辛的尋人之旅。《美麗的大腳》中的張美麗,儘管她文化程度不高,在飽嘗家庭成員缺乏知識導致的厄運之後,堅定信奉只有教育才能創造成功的未來,才能成就美好的生活,並因此成爲一個鄉村教師,全身心踐行着其樸素的教育情懷,感動了劇中人,也感動了廣大受衆。《老師·好》中刻畫的苗宛秋老師,可以說是一個矛盾綜合體。他全身心地愛護着每一個學生,卻又常常以羞辱和體罰的方式對待學生,簡單粗暴地壓制着他認爲一切與學習無關的天性追求;他無怨無悔地熱愛着自己的教師職業,卻堅決勸阻自己的學生成爲一名他那樣的教師;他看不慣日益開放的社會風氣,卻又努力地去認識、理解;他有着一個普通人的物質欲求,卻又清高地拒絕着抵禦着……在他的身上,這些矛盾又和諧地成爲一體,從中我們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自己父輩、老師的形象。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教師銀幕形象展示教育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教師銀幕形象發生着一系列深刻變化,這與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環境因素等密切相關,記錄並反映着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進步,同時,也折射着現實教育狀況的不足。在教師銀幕形象的各個方面都有體現。

教師銀幕形象的個性變化,彰顯着教育環境的不斷優化,深刻反映了整個社會環境、教育環境的變化,從中我們可以清晰感知到整個大環境在不斷優化、改善。教育本質就是一個個性化的需求,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需要一個相對寬容、包容的社會環境。

教師銀幕形象的外型變化,顯示着教育條件的持續改進。電影本就是視覺藝術,畫面感很強。從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教師銀幕形象外型,穿着打扮等方面,可以讀出許多內容。從單調的“革命綠”“中國藍”到豐富的五顏六色,從統一制式到個性化設計,教師銀幕形象的這些外型變化直觀反映了經濟條件的躍進,物質條件的豐足以及教育條件的大幅提高。

教師銀幕形象的觀念變化,詮釋着教育理念的溯源迴歸。教育不是命令式聽話,也不僅僅是文化知識傳輸,更重要的是心性培養、人格鍛造。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沒文化害死人,知識改變命運”,到近期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教師銀幕形象的這些觀念轉變,反映了正確的教育理念在逐步迴歸、確立。

電影《老師·好》海報

與國外電影中教師形象塑造不同,國產電影在教師形象塑造中更多針對的是當時存在的一些教育相關問題,以求引起社會關注和重視。如影片《一個都不能少》《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美麗的大腳》《水鳳凰》《雲上學堂》等鄉村題材影片,通過表現教師專業素質的不足,被動而非自主選擇,揭示鄉村教育資源的缺乏;通過教師經濟條件困難、生活拮据、多災多難,在烘托其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堅忍不拔的高尚品德同時,也揭示了教師任務重、地位不高、待遇較低的現實。《全城高考》《青春派》《老師·好》更多集中反映的是應試教育的不足,教育體制、評價體系等方面的問題。

電影《全城高考》劇照

可喜的是,近年來一些國產教育題材影片,已開始逐步涉及教育主旨問題,如《紫香槐下》塑造的葉小蘇,嚮應試教育、唯分數論提出了大膽挑戰;更值得關注的是剛上映的電影《樹上有個好地方》,雖也是一部反映上世紀末農村小學教育的影片,但其一改以往同類型影片悲情、沉重的敘事格調,以孩子的視角、喜劇化的風格、幽默的語言、對比強烈的角色化設計與烘托,將對教育的思考由學校和老師進一步推及家庭教育、教育體制等方面,整體既緊貼時代現象,又充滿童趣,震顫人的心靈。影片中塑造的“粉提老師”以平等的視角觀察和對待孩子,與孩子形成亦師亦友關係,激發出一名衆人眼中“學渣”的潛力,讓觀衆直呼“一個好老師可以挽救一個人,一個不合格的老師可以毀掉一個人”。

總的看來,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雖然我國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教育事業發展成績斐然,但同時,由於起點低、基礎差、底子薄,目前尚處在一個由全面實現基礎教育保障向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的歷史性過渡階段,還存在着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城鄉發展不平衡,評價體系不完善,教師隊伍素質有待提高等衆多矛盾與制約因素。因此,對電影工作者來說,如何結合當前需要,抓住教師銀幕形象塑造這個關鍵點,通過一個個典型教師形象塑造,引起社會關注,激發人們共鳴,形成全社會共促教育發展的合力,仍然任重而道遠。

電影《樹上有個好地方》海報

新時代、新教育、新使命,呼喚塑造教師新形象

當下,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期。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強調的“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的事業。

教育大計,教師爲本。讓教師銀幕形象塑造迴歸教育本身,關注教育本質問題,是教育發展的自身規律需要,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到現階段水平的現實任務和客觀需求。教育的本質是人的培養,是人格的培育、靈魂的鍛造、天性的發掘,以及個性的發揮,是促成並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一個好教師成功的標誌是要讓學生產生知識的折服,道德的肯定,情感的依賴,精神的景仰。通觀中外影片中塑造的成功老師典型形象,雖個性有差異,但概莫如是。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是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超越,更重要的是思想、理念、文化、模式的創新與引領,是由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邁進的質的飛躍。爲此,我國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並明確指出新時代教育事業的一箇中心任務就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這回歸到了教育的核心問題——到底誰纔是教育的主體?在這個問題上,中西方的教育雖然表現形式上有差異,但本質上是統一的。孔子強調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蘇格拉底則通過層層遞進和反問,像助產士一般引導學生思辨質疑,探求發現真理的要義。二者無不是把學生放到了教育的主體地位,老師只是充當好方向標和催化劑。

恰如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把學生作爲主體一樣,在新時代教育題材電影的創作過程中,在教師銀幕新形象塑造的反思、總結、探求中,文藝創作者更應把新時代廣大的教師隊伍作爲探索和創作的主體,通過深入實際生活,長期觀察積累思考,發現特性、提煉共性,更好地塑造出對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的新時代教師新形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