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并没有一个昏庸,为何依然无法挽救贫弱危局?的历史是一个变化和进步的演变史。从商周开始,中国大陆上的朝代和统治就开始了不断地更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千年的历史,中国土地上王朝更替不断在发生。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每一个王朝,或长或短,大到八百年之周朝,小到七十载蒙元,国家都是由军事政治的强盛,再到国家昏乱,统治者昏庸导致气数灭尽。人非圣贤,随着时代安逸,兵马休战,往往王族原本的血性和勤勉已经不在,所生的唯有荒淫和混乱。多少王朝,最终是败在昏君手里。

比如夏朝末代君主桀,商代的纣,再到秦朝二世皇帝胡亥,他们荒淫无度,实施暴政,导致国家人心离散,百姓怨声载道,最终逼反,揭竿起义最终推翻暴君,建立新朝。而到后来的南唐后主李煜,最终因无心理政,醉心诗画亡国,宋朝的钦,徽二宗,因为宠信小人,懦弱无能遭金人掳掠。

明朝更是到后来几个皇帝折腾,把君权分散到党政手里,最终气数消散。上梁不正,下梁自歪,多少朝代败在昏君之手。一个英明君主对于国家气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的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清朝实际上历经十三世,每一个皇帝都并没有太过昏庸或者不良的个性和嗜好,也就是说,他们虽然称不上每一个都是盛世明君,但是总体上,并不能算是骄奢淫逸,误国昏聩的君主。

然而现代的我们一提到清朝,还是把它与贫弱,无能,丧权辱国等词汇联系在一起,这还是让人非常唏嘘的。

我们先来看一看清朝的朝代制度吧。实际上,清代是一个很会吸取教训的时代。虽然他们的祖先是奴隶制社会,游牧民族,但是入关之后,女真部落开始逐渐汉化,并且积极地吸取了中原地区的儒家思想,贵族开始接受四书五经的教育,并且保留了明朝以及前面朝代留下来的思想价值体系,儒家思想为主的科举选拔制度。

尤其是清朝皇室贵族对于皇子读书上面抓得尤其紧。在清朝,皇子从小接受严格并且优良的高等教育,从早上四点钟就要掌灯读书,不准松懈,简直比高考学生还要辛苦。

之所以有这样的制度,从清朝历代皇帝来看,他们无论从学识还是态度上都并不太差。相反,尤其是康熙,乾隆等人,都是学识渊博,见识深远,即使到末代道光咸丰以及最后的宣统皇帝,没有一个人身上有着顽劣和懈惰的不良个性。这也导致了一个不好的结果,那就是皇子们过于的优秀所以在确立继承人这个事情上面,往往发生残酷的争斗。在康熙时期大家都知道“九子夺嫡”的典故。皇子各显身手,大伙齐上阵,斗智斗勇,要把对方置于死地。

然而,清朝的第二个优点显现出来,那就是清朝的皇帝很会设置制度。针对这个历朝历代都难以解决的储君问题,清朝设置了秘密立储的制度。那就是在皇帝在位之时,并不向外界公布下一任皇帝是谁,而是通过文件的形式藏于内阁,等到驾崩之时,以遗嘱的形式公诸于众,这个制度大大降低了因为皇权问题引发的血亲争斗以及流血牺牲。

诸如这样的改革举措还有许多:清朝设置了军机处,来集中权力,并把外戚干政和军阀割据的问题就此解决。在施政方面,清朝做的也颇有成效,观清朝上下,除了建国初期发生战争起义,乾隆之后,两百年未发生重大的战争和因为生活不易产生的造反行为。

清朝的皇帝们也是很有职业操守的。皇帝虽然有很大的权力,但是纵观清朝,没有一个皇帝滥用自己的职权,且不说不似纣王酒池肉林的荒谬,就连像明朝皇帝,多少年不上朝的行为也未发生过丝毫。相反,清朝的皇帝每天就像上班一样,上朝下朝,处理事务,并且非常节约和勤勉,道光皇帝连自己的衣裳坏了都是修补,并不换新。

所以说,清朝的衰败并不在于皇帝昏庸。就连末代皇帝,十八世纪初期的咸丰,他也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志向,任用贤才诸如康有为,梁启超,李鸿章等厉害名臣。但是,由于清朝长时间的脱离时代进步的轨迹,错过了工业革命,导致国家一步一步走向了落后与贫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