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 / X 射線下觀測麥哲倫星流(圖自:Scott Lucchini / Colin Legg)

左爲觀測數據,右爲5億年前至今的星流模擬(圖自:Scott Lucchini)

(神祕的地球uux.cn報道)據cnBeta:我們所在的銀河系,被一團稱作“麥哲倫星流”的氣體所包裹。然而它的神祕起源,已經困擾天文學界有50年之久。有觀點認爲,銀河系在早期蠻荒時代發生過一些混亂的事件,比如可能吞沒了另一個名爲“蓋亞-恩克拉多斯”的星系。距今大約24億年的這場事件的一個證據,就存在於繞銀河系中心盤的巨大球形空間區域(即“暈輪”)中。

天文學家在1970年首次發現了這條“絲帶”的存在,並將之命名爲麥哲倫星流。研究人員認爲,它是從數十億年前的兩個矮星系(大麥哲和小麥哲倫星雲)中撕裂而來。

上述星系包含了數十億顆繞着銀河系運轉的恆星,並受到了其巨大引力的束縛,每隔十億年就完成一次完整的“擺動”。

然而悉尼大學天體物理學家Joss Bland-Hawthorn認爲,星流的主要組成部分爲“冷熱氣體”,其中所含的恆星數量極少,使之顯得很不正常。

幾十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人們。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Andrew Fox,更是將之稱作“半世紀難題”。

先前的研究,已經能夠揭開星流的大小和形狀,但難以評估其所含的質量(大約十億個太陽質量)。然而通過建模,我們只能解釋其中的十分之一。

這條宇宙絲帶究竟緣起何處?又是如何變得如此龐大的呢?爲揭開謎底,由Bland-Hawthorn和Fox組成的國際團隊,已於本週三在《自然》雜誌上公佈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藉助尖端超算來模擬,研究團隊認爲他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因爲此前的建模,未考慮一個有助於解釋缺失質量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由於麥哲倫星雲本身足夠大、被熱的“光暈”氣體包圍(就像銀河系),其被形象地稱作“麥哲倫之冠”(Megellanic Corona)。

悉尼大學天體物理學家Thorsten TepperGarcía補充道,結合我們對銀河系基本形成理論的理解和預測,那些質量超過大麥哲倫星雲的星系,幾乎都可在周圍看到此類光暈。

基於此,研究團隊認爲星流的形成可分爲兩個階段。首先,在與銀河系相會之前,麥哲倫星雲就已經與之共舞了很久,兩者彼此環繞。

後來的數十億年時間裏,大麥哲倫星雲憑藉自己的引力,從其它較小的星系那裏吸走了較冷的氣體,使之變暖併產生了熱氣暈。

接着其被銀河系的引力所俘獲,一些氣暈落入了銀河系、被拉伸並塗抹在了銀河系的外邊緣。這些熾熱的光環,還解釋了麥哲倫星系形成的另一個因素。

2007年的時候,Bland-Hawthorn及其團隊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當星流撞擊銀河系的熱光環時,星流本該“淡出”,但事實並非如此。

這項新研究表明,麥哲倫星雲周圍對星流有保護作用,可將銀河系的熱氣體推開,防止其撞到星流並使之褪色。

Bland-Hawthorn表示,這項工作重新定義了氣體是如何吸積到銀河系,並形成未來恆星的儲備層的。

下一步,他們將利用遙遠、但非常明亮的星系,來評估麥哲倫之冠的存在和明確其元素成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