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一生最得意一仗,用雜牌軍打敗日軍精銳,老蔣覺得不可思議

國民黨軍隊素有嫡雜之分。

首先,雜牌軍不僅戰鬥力薄弱,而且往往難於駕馭。他們倍受中央歧視,裝備、待遇、訓練以及將官的升遷均不能與嫡系相提並論。

其次,雜牌軍對蔣介石消除異己、借刀殺人的政策也極爲不滿。

在兵歸將有的時代,許多人把軍隊作爲自己的本錢,有了軍隊也就有了一切,沒有軍隊自己將無處容身,因而習慣於避戰自保,保存實力,雜牌軍對此表現得尤爲明顯。

由於歷史的原因,雜牌軍之長期派系林立,擁軍自重,矛盾也很深,很難建立起共同信任的統一領導和相互團結協調的關係。因而,許多將領都認爲雜牌軍難於駕馭而不願指揮。

參加臺兒莊戰役的國民黨軍隊中除第二十軍湯恩伯部屬蔣介石嫡系外,其餘都是所謂的“雜牌軍”:

主要有原西北軍系統孫連仲部第二集團軍,張自忠部第五十九軍,龐炳勳部第二軍團,川軍中的鄧錫侯、孫震部第二十二集團軍,在臺兒莊的外圍戰中,還有原韓復榘舊部孫桐萱部第三集團軍,原東北軍系統的于學忠第五十一軍,桂系中的李品仙部第十一集團軍,廖磊部第二十一集團軍等部。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臺兒莊戰役國民黨參戰人數226470人,其中雜牌軍人數179780人,佔整個參戰部隊的79.2%。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李宗仁是如何駕馭這支雜牌軍,打敗日軍精銳的。

坦誠相見,說服龐炳勳爲國效力

臺兒莊大戰前,龐炳勳被任命爲臨沂守軍司令。此人年近花甲,久歷戎行,經驗豐富,以往一有戰事,龐炳勳善於避重就輕,保存實力,人極圓滑,是典型的“不倒翁”人物。

該部編入第五戰區序列後,李宗仁在徐州親自接見龐炳勳。

李宗仁察言觀色,發現龐炳勳不失爲一位愛國誠實軍人,便推心置腹地說:

“您是老大哥,我是小老弟,本不應該指揮你,但這次抗戰,在戰鬥序列上,我被委任爲司令相關,論私交,我們是兄弟戰友,不該分什麼上下。再說,我們都是50多歲的人了,能爲國家民族戰死沙場,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李宗仁的坦誠相見,讓龐炳勳十分感動,當即表示:不再保存實力,一定同敵人抗戰到底。

接下來,李宗仁又爲他補充槍支、彈藥,並在蔣介石面前美言,批准龐部擴編爲一個軍。全軍大喜,龐氏更是感激涕零,認爲李長官體恤部屬。

1938年2月,日軍圍攻臨沂,戰鬥異常激烈,龐部面對日本的精銳部隊,毫不畏懼,日軍雖經反覆衝殺數晝夜,竟不能越雷池步,而是在陣前留下大量的屍體。

此戰粉碎了板桓、磯谷兩師團會師臺兒莊的計劃,造成後來磯谷師團單獨孤軍深入被我殲滅的結局。

國難爲重,勸張自忠援救臨沂

張自忠原爲宋哲元部29軍的師長,北平市長。“七七”事變時,張自忠奉命與日軍周旋,忍辱負重,後化裝逃離北平,來到南京。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指責他是漢奸,不想抵抗。

李宗仁瞭解張自忠的爲人,感到張自忠爲人俠義,治軍嚴明,是西北軍中一員勇將,斷不會當漢奸,便向蔣介石說情,使他得以回部隊帶兵,以效國家。

張自忠與龐炳勳過去同屬西北軍。中原大戰中,龐炳勳受蔣介石收買,戰場倒戈,出其不意攻擊張自忠師部,張自忠險遭不測。所以張自忠認爲龐炳勳不仁不義,發誓必報此仇。

1938年2月,板垣師團向臨沂縣城猛攻,龐炳勳率部拼死抵抗,日軍反覆衝殺,傷亡慘重。

板垣師團受挫於雜牌軍,臉面掛不住,攻勢更加猛烈,龐部有些抵抗不住。

這時,李宗仁主動找到張自忠談話,一番話讓他十分感動,3月12日即趕往臨沂支援。臨沂守軍見援軍已到,氣勢大漲,板垣師團敗退90多里。

這一戰,也讓張自忠和龐炳勳冰釋前嫌。

收留川軍,川軍以死報效國家

川軍鄧錫侯部原駐川西成都,裝備低劣,槍械多半是土造,戰鬥力低下,但報國之心很強。抗戰爆發後,他們請纓出川抗戰,被編入第二戰區。

然而,鄧部倉促出師,遠途跋涉,一路軍紀極差。到達二戰區山西太原後立足未穩,被敵人衝散,狼狽後退,沿途遇到晉軍的槍械庫還善自補給,強買強賣。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認爲川軍“擾民”,就把這個“燙手的山芋”推了出去。

推了好幾手之後,李宗仁收留了川軍,同時爲他們增補500支槍,出征前又親自訓話勉勵。

臨沂大戰後,日軍沿津浦線南下,李宗仁命川軍鄧錫侯部前往魯南鄒縣堵截,並令師長王銘章死守滕縣。

藤縣一役,斃傷日軍4000餘人,川軍王銘章師5000餘人全部爲國捐軀。

此戰,延緩了敵軍南侵,爲後來湯恩伯、孫連仲部趕到參戰蠃得了時間。

不可思議的奇蹟”

李宗仁以其高超的駕馭技巧,得到了雜牌軍的信任和擁護,使他們團結一致,化腐朽爲傳奇,以弱旅戰勝日軍精銳,讓國人爲之側目,蔣介石更是親自問他:“你還能指揮雜牌軍?”

李宗仁在晚年回憶這段往事時,不無得意:“這一點在蔣先生看來,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相關文章